“老李,这么早就来抓鱼了。”85岁的庞茂才在家门前的晒谷场上整理油菜籽,一抬头,望见不远处,老李正划着一艘小船朝自己驶来。
庞茂才在钟管三墩村木桥头住了一辈子,家门口走到李家墩港河埠头不过“一炮仗”路。年轻时,每年夏天,村民都爱往他家拥。原因就一个,他家河埠头的水最干净,总能捞到不少河蚌。
60多年来,庞茂才建了三次新屋,与越建越好的房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家门口的河道,源头不活,污水直排,活生生地把一条门前垂柳小河,变成掩鼻而弃的臭水沟。望着家门口这条泛着白色泡沫的黑臭河,庞茂才心疼不已。
去年,得知家门口的河道被列入重点整治对象,庞茂才虽然看着挖机在家门口来来往往,但心里总没底。“这河水以前可黑得像酱油。”
和庞茂才一样,村民心中虽有盼头,但却没有信心。当然,也有不少人想看“热闹”,这条臭了几十年的河,政府究竟能不能“说到做到”。
邻居姚子荣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第一次遇到老姚时,三墩城中村改造刚启动,和他聊天时,对改造项目颇有微词的老姚头都没抬,“这河还会变好吗?”
当时,老姚气呼呼地抱怨:“老家就在村道边,出门办事方便得很。可是,新房被规划在李家墩港边,要我搬到这个地方,放在谁身上都不肯。”
一边是全村群众的母亲河,一边是难以支撑的生态环境,只有彻底“洗牌”,才能治愈这条“得了重病”的河。得知群众的期盼和诉求后,镇治水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治水的过程中,治标,也要治本,再难,也要想出办法来解决。”
于是,在全民治水的大环境下,周边生猪养殖场关停了,沿岸企业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专项整治提升攻坚行动。当然,治理环境光靠政府也不够,看着家门口环境一天天变化,不少老百姓主动加入治水行动。“一把扫帚都扫到了家门口,再不自觉怎么行。”老姚答道。
昨天,记者在同一个地方再次遇到了正在打扫新房的老姚。这个季节,两岸已经春意盎然,柔柳下垂,鸢尾缤纷,还有希冀中的清澈河水。眼瞧着如今家门口变成了赏花看风景的风水宝地,老姚望着记者,笑得露出了两颗大门牙。“这河真的变好了!”
回想起来,李家墩港治理并不算长,前后大概只花了大半年时间,就把戴在头上多少年的“黑帽子”给摘了下来。如今,天气晴好时,村民总爱拎着一网袋的马铃薯,蹲在岸边搓揉,让清澈的河水替马铃薯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