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新安镇83岁的朱建民老人拿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找到记者,想要委托报社帮他找寻一位相别多年的故人。
面对记者,朱建民老人略显激动地说道:“我希望能找到65年前的老同学叶延青聚一聚,他不仅仅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偶像。”
手中这张黑白照片摄于1950年秋,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照片上老旧的校舍前,站着二十位同学和老师,然而这并不是毕业照,而是一张送别照。在照片的中央,席地而坐着一个少年,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笑容即使相隔了这么多年看起来也仍如阳光般灿烂。其他同学的名字,朱建民已经有些记不清了,但是这个少年的名字,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朱建民依旧记得清清楚楚——叶延青,当年班中唯一休学参军的人。
1950年,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在德清中学(现乾元镇如海超市位置)就读的朱建民、叶延青等多名男同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满怀对军人的敬仰和一腔热血,毅然决定参军,投入到保家卫国的行列中。
“那年我17岁,跟同班六七个毛头小伙子商量着一起到军管委报名,军管委就在现在的乾元丁家弄里面。刚刚报完名那会儿,我们就兴奋得整晚都睡不着,觉得自己一定会被选上,明天就要去当兵了。”至今,每当回想起当初的“年少轻狂”,朱建民脸上都会浮现出笑容。毕竟,没有实现当兵梦,让朱建民遗憾了一辈子。
老人指着照片上一位侧身蹲着的中年人跟记者说道,那是他们当时的班主任翁锦华,同时也是他们的语文老师。得知他们几个打算报名参军的时候,翁锦华老师还特意找他们聊了聊。老师的意思很简单,他们还年轻,现在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好好学习也是保家卫国的一种方式。
老师的循循善诱很快就说服了原本就只是一时兴起的他们,几人相约去军管委除了名,但是有一个人却没有“听老师的话”,那就是叶延青。叶延青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初衷,他告诉老师,比起读书,他更喜欢当兵。得知叶延青的决定后,老师便没再继续劝他,反而鼓励了他几句,这老照片也是老师提议欢送他而拍。
现在的朱建民已经83岁,初中毕业后,他做过农经管理站站长,当过勾里乡的村支书,退休后还担任过新安镇党校的常务副校长,任过新安镇居委会副主任,现在更是承担着镇文化站义务图书管理员的职责。那段求学经历虽说只是他人生中一个转折点,但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在镇文化站,他每天除了看报纸,整理图书,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拆开一个信封,因为这个信封里保存的正是这张照片。
“叶延青当兵走了之后,发生了好多事,他都不知道。我们的学校是在城隍庙,他走后那个冬天,这个庙就拆掉了,全部用作学堂;他不知道同学们经常都会提起他的名字,我们还给下一届的学生讲他的事情……”朱建民一件又一件地述说着,当然,这些事叶延青都错过了,但是朱建民却是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只盼着有一天能够再次相会,一件件地讲给他听。
这是一位八旬老人藏在心底多年的心愿。希望叶延青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够联系他,有认识叶延青老人的朋友也可以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889090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