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网专题 >> 新闻记者基层行 >>
文字:   打印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侧记:红薯种植大户的11年风雨路
www.dqnews.com.cn 2011-09-06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农户赵百江家的二层土房

挑着红薯回家

  浙江在线杭州9月2日讯(记者 施宇翔)“96年那次办厂失败,我一下子就亏损30万,家里什么东西都没了,我甚至想到了去要饭……”浓浓的夜色下,赵百江点上一根烟,跟记者聊起了家常。回忆起往事,赵百江显得格外平静,历经大风大浪的他,已经处事不惊了。

  8月31日,浙江在线记者走进新昌县农村,和农户同吃同住,体验基层劳动者的生活。两天的采访,让记者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不易。

  31日下午,记者来到新昌县东茗乡下岱山村番薯种植大户赵百江家。本以为种植大户家里应该是造洋楼,建洋房,但映入记者眼帘的却是一幢破旧的二层土房,墙上的漆已经掉落大半。屋里显得有些凌乱,没有电视机、冰箱,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套陈旧的人造革沙发。

  晚上,记者和赵百江一家围坐在院子里,喝着茶,聊起了家常。

  赵百江家里一共4口人,他和妻子已经在这个小山村生活了半辈子。家里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23岁,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上班,小女儿今年18岁,在县城里读高中,明年即将面临高考。

  谈到两个女儿,赵百江显得有些无奈,“小时候抱着她们玩最开心了,可转眼这么多年过去,现在想见她们一面都难了。”赵百江说,大女儿工作很忙,一年只有春节和清明才有时间回来,每次回来,都会给二老添点衣服或者生活用品。

  “她回来我们最高兴了,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是只要看到她过得好好的,我们就欣慰了。”

  去年,赵百江一口气承包下35亩荒地,开垦后种植当地的一个新兴农产品—迷你番薯,成为当地种植迷你番薯最多的农户。当时很多村民对他不看好,一个新品种,居然敢大规模种植,万一亏了损失巨大。

  赵百江的勇气来自于他的失败经历,90年代初他曾办了个茶厂,开始几年风平浪静,96年他开始做茶叶出口,却未想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出口生意一落千丈,茶厂被迫倒闭。一家被迫前往宁波打工,他说,当时甚至都想到了要饭,因为为了还债,家里能卖的几乎都卖了。

  几年打工攒积蓄,后来又承包茶园,慢慢地,赵百江扭转了颓势。“对我来说,这就像是起死回生。现在虽然债务逐渐还清了,但也不轻松,小女儿马上要上大学了,家里又要有一笔支出。”赵百江猛吸了一口烟,“迷你红薯不好种,经常有虫害,还要防野猪,而且现在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赵百江给记者算了笔账,承包的35亩地是荒地,光开垦费就用了2万多,雇佣农民开荒的人工费也高达2万,再加上种子费、农药费、化肥费等,整个成本需要5万元。赵百江说,如果能获得丰收,35亩地一年可以获利4-5万元。这笔钱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剩下的也不多。

  “希望这次的红薯可以大丰收。”谈到心愿,赵百江憨厚地笑了笑,“只希望家里人平平安安,特别是出门在外的大女儿,也希望她能找个伴,有个依靠。小女儿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也就这么多了。”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