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晚上7点,当记者趁着夜色来到乾元镇联合村“白鱼大王”忻金山的繁殖场时,场内灯火通明,忻金山(见图左,记者姚海翔 摄)正和儿子曹伟忠在孵化池边忙碌着,汗珠布满了两个人的额头。记者看到,在两个四方形的水泥孵化池上,各架着几根毛竹,毛竹下挂着一排排的尼龙细网格帘子。忻金山拿起一片尼龙帘子说,这个就是鱼儿的产盘,以前我们用的是棕片,经过试验和改良,才发明了这种尼龙帘子。鱼儿产卵后,在水流的作用下,鱼卵会依靠自身的黏性比较均匀地黏附在帘子上完成着床。
“这一片帘子上就有20万个鱼卵,在目前的气温条件下,27个小时就能孵化。前几天有两位邻村的养殖户订购了200万尾黄颡鱼鱼苗,这批鱼苗我们是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繁殖的。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只有我们乾溪翘嘴红鮊繁殖场掌握了黄颡鱼人工受精这项技术。”儿子曹伟忠接过话茬说道。
2000年,已从事水产养殖30多年的忻金山将生长在大洋湖泊的野性翘嘴红鮊(又称白鱼)人工繁殖成功,成为我国第三、浙江省第一人工繁殖红鮊者。近年来,黄颡鱼养殖又在我县异军突起,目前我县养殖最多的淡水鱼类就是翘嘴红鮊和黄颡鱼。
此前,黄颡鱼鱼苗的生产主要采取自然繁殖法。每年的繁殖季节是5月到7月中旬,只有短短的2个多月,这就造成了养殖户有时候想买鱼苗却买不到。到了鱼苗繁殖的季节,因为数量难控制,有时候鱼苗孵化出来了,但因为养殖户订购量不足,又造成了鱼苗滞销、浪费。忻金山看在眼里,又着手开始了黄颡鱼人工受精的研究。
忻金山说,这个摸索的过程持续了三四年,其间遭受的挫折不计其数,主要是要解决一个成活率的问题。起先人工受精的鱼苗成活率很低,只有20%,通过一次次的试验、改进,终于达到了90%以上。“人工受精的黄颡鱼苗,抗病能力没有自然繁殖的鱼苗来得强吧?”一件新事物的诞生,往往伴随着这样的质疑声。但忻金山不为所动,因为他深知自己攻克的是别人所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他有详细的试验数据,因此对自己的鱼苗充满信心。
“忻师傅,我急需300万尾黄颡鱼苗,但是现在已经过了繁殖的季节,你那里有吗?”那年9月份,钟管镇的一位养殖户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打来了电话。没过几天,忻金山就提供给了他300万尾鱼苗,令那位养殖户满意而归。这一批黄颡鱼养下来,那位养殖户发现,人工受精的鱼苗与自然繁殖的鱼苗相比,在生长速度、抗病能力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那一年,他的黄颡鱼获得了丰收。“幸亏有忻师傅帮助,我才搭上了‘末班车’,不然我真是一筹莫展了!”事后,这位养殖户这样感叹。
“人工受精最大的优点就是繁殖时间、繁殖数量可控。首先,人工受精可在5月~10月之间进行,繁殖期延长了5个月;其次,想要多少鱼苗就可以产多少鱼苗,可以随需随取,不会造成浪费,而且还节省人工,效率更高。”忻金山说,目前通过人工受精繁殖的黄颡鱼苗供不应求,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经常有外省市的养殖户前来联合村求购鱼苗。
引领特种水产养殖的先进技术,是忻金山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位67岁的农民专家说,搞水产养殖也要讲转型升级,因为消费者的口味在变,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墨守成规、原地踏步,就难以取得更大效益。“我现在正在开发一个新品种,如果开发成功了,经济价值将超过目前的翘嘴红鮊。”忻金山说完神秘地一笑。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白鱼大王”忻金山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如何谱写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