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德清西部山村的家家户户就忙活开了。空气中弥漫着番薯干的甜香。走进莫干山镇大瑶村王杏琴家的小院,她正坐在一堆挖出来的番薯前,手里的刨子飞快转动,番薯皮簌簌落下。“家里小孙女就爱吃这一口,年年盼着,我这当奶奶的当然乐意做。”她笑着说。
制作番薯干是场“耐力赛”。清洗后的番薯在大灶里要熬煮三四个小时,煮到筷子能轻松插入。之后,一颗颗软糯的番薯被请上竹扁,在冬日阳光下晒足一两天。“得把水汽晒掉,甜味才能留住。”王杏琴一边翻动番薯一边介绍。
最后一步是炭火烘烤。在她家厨房里,传统的烘缸里正铺着晒好的番薯,散发着甜甜的香气。“火候最重要,得守好几个晚上,不停翻面,不然一不小心就焦了。”说话间,她又熟练地将番薯干逐一翻面。这份给孙女的零嘴,承载的是看得见的疼爱。
番薯的甜糯还在唇齿间留香,而另一股属于德清冬天的标志性味道——烘豆茶的咸香,也如期而至。这几日,下渚湖街道康介山村的陈阿姨一早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只见她将青豆在清水中浸泡,双手轻轻揉搓,漂起片片豆衣。“我家烘的豆子,大家都说又脆又鲜,还带点辣,很开胃。”陈阿姨抓起一把刚烘好的豆子给记者看,里面拌着橙红的胡萝卜丁,“加点颜色,好看更好吃。”
剥壳、水煮、炭烘,每一步都是经验。煮好的豆子被均匀铺在铁丝网筛上,下面是灶头里精心控制好的炭火。“炭火烘的,跟电炉烘的就是不一样,”陈阿姨笑着说,“慢是慢点,但那股子香气,是老底子传下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