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德清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县外媒体看德清
文字:   打印

稻花香里说丰年,德清一场村“宴”里的二十年答卷
时间: 2025-11-24 来源:潮新闻 作者: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日前,德清县禹越镇夏东村农夫园内一片沸腾。铿锵锣鼓声里,舞狮吐联“两山润村二十载振兴扬帆万象新”;湖州师院音乐学院师生与孩子们的口琴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悠扬旋律回荡田间;田埂边,亲子割稻运稻共绘丰收图景……这场沉浸式活动,既是夏东村二十年蜕变的成果展,更是物质丰裕、精神丰盈的乡村振兴实景画。

  “2003年,村里账上趴着150万负债,集体资产就俩字‘空壳’!”村党总支书记韩兴明回忆道。这场逆袭的“起点”,是夏东村对“千万工程”的深度践行。二十年来,夏东村以“生态+电商+文化”为支点,关停污染湖羊场,清淤疏浚河道,将千亩农田打造成生态共生示范基地。而作为德清“电商第一村”,这里聚集百余家电商企业,把中华鳖、生态米等农产品通过直播卖到全国,绿望甲鱼更是拿下“浙江省农博会金奖”。

  数据见证“蝶变”。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360万元,预计今年突破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较二十年前增长30倍。“以前出门打工愁生计,现在家门口当主播,日子有奔头!”电商户王增宇笑着说。

  如今的夏东村,既有“电商直播间的流量”,也有“文化礼堂的书香”。养老服务中心里,老人用平板电脑学越剧;数字生活馆内,孩子们通过VR“穿越”到二十年前看村容;就连稻田里的割稻体验,也成了“农耕文化研学课”——文化,正成为村民“精神富足”的“充电桩”。

  “以前村里唱大戏,一年到头等不来一场;现在是每月有演出,文化礼堂的灯光比城里剧场还亮!”村委委员沈璐带着记者走进村文化礼堂,墙上的“文化日历”密密麻麻:周一花鼓戏排练,周三非遗传承人授课,周五电商直播培训……

  变化源于夏东村与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校地共生”模式。双方不仅共建常态化演出机制,让文化“活”起来,还帮村民改编传统三舞曲目,将“千万工程”故事写进唱词;开发“虎头虎脑”文创系列,让非遗虎头鞋变身网红伴手礼;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原创剧目《乡村变了样》登上省级“村晚”舞台。

  当天活动现场,当村里的“好婆媳”代表沈寿珠和周玉娟、 “长寿老人”徐法南、“文明家庭示范户”代表俞松法、 “美丽家庭”示范户的赵国琴等榜样相继登上舞台,现场气氛更是被推向了高潮。

  “物质富了,不能让精神‘缺钙’!”韩兴明为夏东村擘画了“共同富裕”的崭新蓝图。他介绍道,村里除了已建成的蔬菜公园、人才公寓、文化礼堂、健康服务驿站、老年活动中心及向日葵亲子小屋等一系列惠民设施外,未来民生福祉版图还将持续扩容:将新增百姓健身房、环村游步道、灯光篮球场等,让老人有地方跳广场舞,年轻人有场地打比赛;依托农夫园打造“农耕文化研学营地”,深化“校地合作”,开设电商进阶班、非遗创新工作坊等,让“文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此外,夏东村近年来声名远播,先后荣获省级民主法治村、省级小康示范村、省级返乡创业示范村、省生态文化基地等称号。正如村民在湖州三跳中唱的:“夏东二十年,旧貌换新颜;生态铺好路,文化结出甜;共富路上走,一步一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