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清县舞阳学校教育集团的自然观察基地里,五年级的学生蹲在生态池边,小心翼翼地翻开一片片沾着露水的荷叶。“你看,这里有只豆娘!”话音刚落,手中的铅笔便迅速在笔记本上勾勒出昆虫的轮廓,旁边密密麻麻记录着它的颜色、行为和出现时间。
这样的场景,在校园里已成常态。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这里的孩子不仅是课堂上的听讲者,更是大自然中的观察者、现实问题的解决者。
为让学生亲近自然、感知科学,学校专门开辟了“校园自然观察基地”,涵盖农耕园、生态池、小小气象站等功能区域,并依托周边生态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观察活动。从春日豆芽与花生的萌发、夏日树梢知了的鸣唱,到秋日银杏果实的累累、冬日松柏抗寒特性的探究,学生们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完成自然观察笔记。“最初孩子们只是画个轮廓,现在他们会标注尺寸、记录气温、描述气味,甚至推测生物行为的原因。”教师马君说,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
截至目前,舞阳学校三个校区累计收集学生自然观察笔记逾1000份,其中50余份在“湖州市第三届中小学自然笔记大赛”中获奖,21名学生的笔记更斩获一等奖,展现出扎实的科学观察能力与严谨的记录习惯。
如果说自然观察培养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眼睛,那么“小小科学家”计划则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双手。学校通过组建科创社团、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成功研制出“智能浇花器”,并完成了“智能学习桌”等5项富有创意的小发明,形成了完整的“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制作改进”工程探究链条。
近期,在“德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学子在电子百拼、程控电路、探雷、小发明、小论文等多个项目中多人获奖。其中,“太阳能分流浇花器”和“从社区桶到营养土:厨余垃圾的变身之旅”两项成果代表德清参加市级赛事,延续了学校在青少年科创领域的优异表现,彰显“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教育成效。
“我们不追求孩子做出多么完美的发明,而是希望他们始终保有‘为什么会这样’和‘能不能更好’的好奇心。”舞阳学校科学教研组长沈国飞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观察—实践—探究”一体化育人模式,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少年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