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叶子上有一只瓢虫!”秋日的阳光正好,洒在金鹅湖公园的草坪上。七八个孩子围在树边,将这只瓢虫“搬”到了画板上。这是康乾街道金鹅湖社区“湖光书房”的“自然观察笔记”活动。作为浙江工业大学的教师家属,“叶子”老师和另一位“沙枣”老师一起,成了社区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引路人。
这一充满活力的场景,正是金鹅湖社区独特气质的缩影。这个今年3月才成立的新社区,管辖区域面积约8.4平方公里,格局却颇为“特殊”。社区内暂时还没有密集的传统住宅区,却囊括了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莫干山院区,以及天安云谷商业园区这些“大块头”,服务对象从高校师生、医护人员、就医人员到企业员工,服务对象多元,但又资源丰富。
如何让这些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是社区面临的新课题。“湖光益站”党建品牌由此应运而生,它像一座桥梁,链接着浙工大志愿者协会等各方力量,逐渐搭建起了“湖光书房”“湖光集市”“湖光热线”“湖光匠人”等多个子项目。
今年5月,工大诚园北面秋北村的一块撂荒地上演了一场小风波。
此前,一些小区业主和周边村民见地荒着可惜,便自发开垦种上了蔬菜。当该地块因项目建设需要回收时,看着即将成熟的作物,种植者舍不得了,项目进度一度受阻。这时候,社区“老邓工作室”的负责人邓般四站了出来,和社区干部一起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老邓是浙工大一位老师的父亲,前两年退休后就将户口迁到了德清。“他为人热情爽快,今年还入驻了我们社区的‘匠人库’。在房屋建设、用地问题上更是行家里手。”康乾街道金鹅湖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王艳说。
在社区里,这样的志愿服务力量现已织成了一张网。每天,有浙工大的学生志愿者在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承担挂号引导服务,也有学生志愿者在“湖光书房”常驻,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故事。通过党建联建,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的儿科专家们也走进周边村社,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的义诊活动。
社区的活力,还在于持续不断地创造有价值的链接。今年6月以来,康乾本土的农产品又多了一个新销路。在一次浙工大校园年货节上,街道意外地发现,德清的土鸡蛋、腊味等农产品颇受师生欢迎。为此,金鹅湖社区推动成立“康味优品”品牌,招募主理人按需向农户收货,提供“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的双渠道服务。
如今,金鹅湖社区正将志愿服务从“活动化”推向“体系化”。以“湖光益站”为枢纽,社区构建起“党群服务中心—物业驿站—居家养老中心”等多方阵地,实现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在党建引领下,搭建小区、园区、社区、校区、院区五区共治的框架,通过“组织共联、平台共建、活动共商、资源共用、服务共享”,逐步形成文化惠民、扶弱助残、矛盾化解等多维服务网络。未来,社区还将与浙工大食品学院合作,面向“康乾里”商业街设立“大街小‘向’”食品安全共治项目,为食品学院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也为工大青年提供安全贴心的生活服务。
“‘湖光益站’不仅仅是一个党建品牌,更是一个凝聚人心的平台。”康乾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街道将继续凝聚高校、院区等湖光力量,共同搭建“湖畔桥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模式,打造更具活力的社区共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