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不仅是江南文化的一次盛会,也是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日前,论坛举行了主旨报告环节,通过汇聚专家学者的智慧,旨在为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其中,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以“江南文化的源和流”为题,深入剖析江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并在会后接受专访时,特别就德清在江南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发表了深刻见解。他表示,德清地处平原与丘陵的交汇地带,是早期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区域,许多具体的文化形态都可以在德清找到源头,尤其是瓷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代表性,早在夏代晚期,当地先民已掌握高温烧制技术,使用瓷土等材料,为世界瓷器产业奠定基础。
对于德清正在打造的“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葛剑雄提出了“保护第一、课堂第二、开发第三”的发展思路。他强调,遗址保护是根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公众从中感悟先人的智慧与生活方式。同时,他建议德清应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将遗址元素与文创产品、旅游体验相结合,实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清作为长江下游重要区域,在瓷器、茶文化等领域的原生性创造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考古发现表明,江南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德清及湖州、宜兴等地区是中国早期贡茶种植地和茶学中心,“茶圣”陆羽在此写出《茶经》。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6000多年前人工栽培茶树遗存,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世界茶饮文明的贡献。贺云翱认为:“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食用的大米和被广泛饮用的茶饮,均需感恩长江先民的创造。”
11月14日下午,论坛进入专题研讨环节,来自长三角多地的专家学者带来了四场专题研讨,从不同维度解码江南文化。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中心主任华芳以“在德清,见江南”为专题,为现场嘉宾揭开德清在江南文化版图中的独特面纱。在华芳看来,德清如同一扇精致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江南文化绵延不绝的生机与活力。地理上,德清是山湖间水网节点,运河航道推动其城镇发展,县城营建是跨河治水营城的独特样本。人文上,德清是“德治”典范地,孟郊、柳察躬、戴阿大等体现德之孝、廉、勇,沈约、赵孟頫等彰显德之智。作为江南风物创发地,德清“2+3+3”风物体系极具亮点:丝文化有“扫蚕花地”非遗;茶文化有防风烘豆茶发祥地;南宋叶金扬发明人工珍珠规模化养殖法。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系主任徐茂明表示,德清深植湖州“崇文重教、山水育文”的传统基因,又吸纳杭州“宋韵流芳、开放包容”的文化养分,以“人有德行、如水至清”的核心文脉为纽带,串联起苏松杭嘉湖的江南文化共同体记忆。如今,德清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基、文旅融合为径,让江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成为展示江南文化的代表样本。
本届论坛不仅是一场江南文化的学术盛宴,也为德清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未来,德清将继续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推动江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长三角文化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