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细雨轻轻拍打着茭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姚军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指熟练地拨开沾满露水的叶片,仔细察看茭白的长势。“看这色泽,品质更胜往年。”他轻声说道。
仓库里,一筐筐刚采收的茭白还带着田间的露水。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分拣、包装。尽管今年遭遇高温天气,但在姚军华的合作社里,这些优质的茭白依然能卖出每公斤7至7.5元的好价钱,比去年整整高出2元。
2011年,姚军华牵头成立阿华茭白专业合作社,为周边种植户提供从育苗、养护到储存、销售的全链条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标准化种植模式日渐成熟。然而,2020年的一场大火,让这个蓬勃发展的合作社遭到了沉重打击——投资400多万元建设的茭白冷库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冷库烧了,但欠银行的钱、欠农户的承诺,一分都不能少。”姚军华回忆道。面对巨额债务,他没有逃避,而是毅然拿出全部积蓄,并重新贷款投入重建。此后五年,他起早摸黑,将经营所得几乎全部用于还贷,生活极为俭朴。“冷库可以重建,但信誉塌了就再也立不起来了。”这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他用五年艰辛还债路兑现的承诺。
这份沉甸甸的诚信担当,如同种子般生根发芽,最终跨越千里,在四川大凉山的土地上开花结果。2017年,姚军华带着优质的种苗和成熟的技术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起初,彝族同胞们对这个外乡人半信半疑,姚军华便租下试验田,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技术,还建立了“永不掉线”的微信指导群。“你们只管种,销路我包!”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他一守就是八年。如今,四川、云南地区的茭白种植户已发展到2000多户,今年收购量超过5000吨,总收购金额超过3500万元。“姚老板说的话,我们相信。”一位彝族老茭农说。
回到家乡,姚军华还将诚信的种子播撒在助残共富的“土壤”中。2022年,他联合县残联等部门共同创立残疾人创业帮扶基地,打造出一条涵盖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销售保障的完整产业链。除了提供数十个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外,他还为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家庭每户提供2000元启动资金,并郑重承诺:“种苗我来供,技术我来教,销售我来包。”
如今,在舞阳街道,六十多户残疾人家庭在姚军华的帮助下种植茭白。虽然规模不大,多的四五亩,少的只有一亩地,但这些茭白田却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看到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了生活,我很开心。”姚军华说。
“一诺千金”不是一句口号。这位朴实的“茭白大王”用诚信守护着这片带给乡亲们希望的绿色田野,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的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