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德清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时政
文字:   打印

曾指明德清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源头地位 痛别!耿宝昌与德清的深厚“瓷”缘
时间: 2025-11-12 来源: 作者: 记者 沈烨冰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故宫博物院11月10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资深委员、故宫学研究院古陶瓷研究所名誉所长耿宝昌先生于2025年11月10日6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耿宝昌先生是被文博界誉为“人间国宝”“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的泰斗级人物,而他与德清这个江南小城之间那一段关于“瓷之源”的深情对话,至今仍在东苕溪畔、窑火遗址间悠悠回响。

  初探瓷源

  耿老与德清的不解之缘

  德清与耿宝昌的缘分,始于2007年。

  当时,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先后对位于德清龙山村掘步岭水库的火烧山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青瓷窑址,以及地处经济开发区龙胜村东山自然村的战国时期的亭子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在亭子桥窑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仿青铜器造型的原始青瓷礼乐器,以及多种生活日用器和各类窑具。这一发现引起了时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的高度关注。

  2008年4月,85岁高龄的耿宝昌带领80余位国内外考古学家亲赴德清。那一次,在德清县首届“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经过周密论证,一致认定:德清县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原始瓷器诞生地及中心产地,至战国时期原始瓷烧造达到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

  这份渊源在2009年得到进一步深化。在第二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上,耿宝昌再次来到德清,不仅深入参与研讨,更欣然提笔,写下“瓷之源”“国粹”五字。

  “他当时很认真地解释。”德清县博物馆一位与耿老有过多次接触的工作人员回忆道,“‘瓷之源’是从考古与历史的角度,确认德清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源头地位;‘国粹’则是从文化与文明的高度,肯定德清原始瓷所代表的技艺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他说,德清的窑火,烧出了中国陶瓷的第一缕曙光。”

  这两幅题词,如今已成为德清陶瓷文化的精神旗帜,也成为耿老与这片土地之间最坚实的情感纽带。

  珠联璧合

  故宫与德清的千年对话

  也是2007年起,故宫博物院与德清结下不解之缘。故宫先后派出三批专家团队参与火烧山窑址的考古发掘,形成“中央+省+县”三级联动的考古模式。而耿宝昌作为故宫陶瓷研究的灵魂人物,始终是这一合作的重要推动者。

  2018年12月,故宫宝蕴楼内,第四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时年96岁高龄的耿宝昌先生虽行动不便,仍坚持到会。这位被誉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的世纪老人,仔细观摩德清县博物馆专程携来的20多件原始瓷标本,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在他看来,德清的考古发现解开了陶瓷史上一个重要谜团——那些散见于社会流传、国家博物馆与私人收藏,甚至海外市场的青瓷大器,终于寻到了“根”。

  自此,德清与故宫之间逐步构建起“保护—研究—展示”的完整闭环:德清提供珍贵的考古实物,故宫投入顶尖学术资源进行研究阐释,最终依托故宫的展览平台向世界展现其价值。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有力保护,更激活了其在当代的生命力。

  窑火新传

  从考古发现到文化地标

  2025年深秋,耿老远去。然而他对德清“瓷之源”的认可与推动,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以耿宝昌先生为代表的专家们曾建议德清县人民政府,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清原始瓷窑址群为主要依托,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系统推进相关保护、展示与利用工作。

  2022年,占地约2.5平方公里的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正式动工,将博物馆、窑址与文化主题馆群有机融合,致力于打造一座“活着的体验式博物馆群”。上述工作人员回忆道:“耿老曾说,21世纪是科学的时代,也是中国的时代。他希望德清不仅保护好这些遗产,更要‘用活’它们,让年轻人了解、喜爱并传承下去。”

  如今,遗址公园已部分对外开放。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的精彩呈现,或许正是对耿宝昌先生最好的告慰。那些他曾亲手抚摩过的德清瓷片,将陈列于博物馆展柜中,向世人讲述中国瓷器的源起故事,也默默见证一位世纪学人与一座江南小城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