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落下帷幕。这座浙北小城再次因“地信”而“闪耀”,因产业集聚而兴,因持续创新而盛,因远见卓识而引人瞩目。
回顾三天会期,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前沿思想在这里碰撞,尖端技术在这里亮相,跨界融合的路径在这里愈发明晰。一场关于测绘地理信息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让这座“地信之城”的热度持续攀升,也为中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新征程锚定了方向。
思想的收获:地信赋能看见未来
数场立意高远的高端论坛、智慧激荡的企业家峰会、40个深度聚焦的专业分论坛,共同勾勒出一幅思想交融、共识凝聚的崭新图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童庆禧在观察德清实践后指出,这里的地理信息产业已从昔日的“产业盆景”茁壮成长为一片“创新风景”。谈及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他特别强调了其在城市治理中的核心价值。他认为,现代城市迈向更加宜居、智能的关键,在于构建强大的感知体系。在众多感知技术中,遥感以其宏观、动态、客观的优势,成为最不可或缺的“天空之眼”。他欣喜地看到,在德清,理论已转化为现实。
“政府的持续培育与大会所提供的融汇平台至关重要。”童庆禧希望,通过大会这样的深度交流,当地政府与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等方面,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迈向新高地。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袤的田野。他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应用广泛、前景可期,其赋能不仅能提升作业效率,更能实现增产增收,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这也印证了,德清持续深耕“地信+”,正展现出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的无限可能。
思想的收获,最终将共识凝聚于行动的方向。本次大会最宝贵的收获,在于清晰地昭示:测绘地理信息正在不断超越传统范畴,日益成为推动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场思想交流所凝聚的方向与愿景,有望为产业开拓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与想象。
技术的收获:创新涌动驱动未来
走进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暨北斗应用博览会的展馆,2万余平方米的空间里,200余家参展商带来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测绘地理信息产业赋能百业的智慧答卷。从城市治理到农业生产,从自动驾驶到应急救灾,这些创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本届博览会或许可以用“硬核科技、系统生态、智能场景”来概括。硬核科技是展会的底色。从无人机、无人配送车等新一代测绘装备,到北斗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元器件,一项项核心技术的突破都彰显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系统生态则体现在完整的产业链条。硬件装备、软件平台与应用服务相互协同,实景三维、高精地图等创新成果与各行业需求深度融合,展现出强大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智能场景最是吸睛。智能测量机器人、智能头盔,这些曾经停留在概念中的场景,如今都已开花结果。
“这几天展台始终人头攒动,来自国内外的客商、专业人士交流洽谈的热情超出预期。”南方测绘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展会不仅是一个展示窗口,更是促进行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企业将继续深化与各方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概念走向应用,这场博览会让我们看到,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正在以坚实的创新步伐,书写着赋能千行百业、服务社会民生的崭新篇章。
城市的收获:“会、产、城”深度融合
一场场高规格、重量级的展会活动,为德清带来的远不止是短暂的人潮与话题。它正以“会、产、城”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将大会的“高光时刻”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长期价值”。
最直观的收获在于城市能级的提升。周边商圈、酒店、餐饮的持续火爆,是大会带来的即时“流量”;而“地信之城”城市名片的又一次擦亮,则为德清带来了更为宝贵的关注度与知名度。
更为关键的收获在于发展动能的积蓄。大会期间,有一群人步履不停——招商员们穿梭于各场论坛与展馆,精准对接项目,捕捉前沿动向。他们忙碌的身影,正是将大会“流量”转化为产业“留量”的关键一环。“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年一度的黄金机遇,把行业的关注度转化为落地发展的实在项目。”莫干山高新区地信发展中心主任王更亮说,通过面对面交流,许多企业对德清的产业生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合作意向明显增强。
这场大会,是对德清产业底蕴与城市魅力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推动其迈向更高质量未来的重要契机。大会落幕,但影响深远。当参展商变成投资商,当与会者变成创新同行者,德清已在这场思想的碰撞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中,为自己赢得了下一个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