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槽里的沼虾活蹦乱跳,溅起细小的水珠。上午9点半,早市高峰刚过,陈金雁和她的家人又在90平方米的面馆里忙活开了,去虾线、切黄瓜片、清洗配菜,动作麻利、有条不紊。过不了多久,这些食材就会变成当天的两种“特餐”——沼虾炒黄瓜盖浇饭、鱼丸汤加米饭,送到一公里外的儿保病房。
前一晚的群公告
“虾线必须要去干净,化疗完,孩子们的肠胃特别脆弱。”她说话时手里没停,她的妈妈则清洗着鱼丸汤的配菜——白菜、菌菇等,满满当当装了一盆。
这是康乾街道“小满家面馆”每天的常态。今年3月刚开业的面馆,如今每天都要准备近20份的“特餐”,顾客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的患儿和他们的家长。
“所有食材,我们都是当天采购的,保证新鲜。”陈金雁说,因为受到化疗期间一些药物的影响,孩子们的餐食都必须尽可能地清淡,每次烧制时,他们放的油、盐都十分克制。“一定得清淡软烂,少油、少盐、无糖,不然就有可能增加孩子患胰腺炎的概率。”
10点整,烹饪开始。沼虾下锅,“刺啦”一声,香气弥漫,翻炒的动作很快,但只加少许料酒和盐,不见半点酱油色,还特地多翻炒了一会儿,保证沼虾熟透。陈金雁说,因为有些孩子抵抗力特别弱,如果有单独需要加酱油的,他们会另外准备一份烧过的酱油打包,吃起来会更加安心一些。
餐品出锅后,每个保温餐盒盖上,都会贴上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是床号,一笔一画,是确保能准确送达的记号。“我们除了每日提供‘特餐’,店里的其他餐食也会打折,并且免打包费和配送费,再额外多给一些饭和菜,尽可能希望一份饭可以让一大一小都吃饱,因为治疗需要很多钱,我自己也深有体会。”陈金雁说。
一条陌生私信
故事的起点,是一条网上的陌生私信。
今年4月13日,面馆的小红书账号收到了一位陌生家长的求助:“孩子住院,想吃炒面,能送吗?”
“当时没多想。”陈金雁回忆,“孩子想吃,就送吧。”她照着地址送到医院的外卖点。后来半个月,又有一位大姐频繁来店里打包面条,某天午后,闲下来的陈金雁忍不住问了缘由。
“我的孩子在这里治病,疗程需要两年多的时间。”大姐说。陈金雁这才知道不远处的儿保里有个儿童血液肿瘤中心,孩子生病,至少需要一位大人陪同住院,更小的孩子则需要两位大人的陪伴,根本走不开。大姐问她:“能不能帮忙送到医院病房,很多家长都需要。”
第一个送餐群就这样建了起来。5人、20人、100人……现在,这个微信群已有300多位客人。群里每天更新第二天的菜单:“特餐1:时蔬牛肉粥;特餐2:牛肉盖浇饭……”一份偶然的善意,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
陈金雁说,除了有需要配送的家长,还有一些走得开的孩子家长会来自提。“他们也知道我忙,有时走不开,就自己上门来拿。”正说着,订了餐的李女士就上门来取餐了,因为孩子患了白血病,疗程约有一年,不方便时经常会在面馆订餐。
“这里的饭清淡、干净,孩子能吃大半碗。分量也足,我们母子俩分着吃刚好。”她最感激的是特意加大的分量和实实在在的折扣,“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是顿饭,更是支撑。”
一公里的送餐路
11点,是约定的送餐时刻。
餐品被打包好,装进了垫好棉布的泡沫箱,陈金雁的妈妈骑着电瓶车向医院出发了。与此同时,面馆也迎来了午市就餐的高峰。
虽然没有片刻休息的时间,但陈金雁却觉得这份忙碌很值得。她和丈夫陆佳良原本都是电商大厂员工,今年年初,女儿小满出生后,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夫妻两人决定辞职回到家乡,在天安云谷租了店面,开了一家面馆。
采访时,陈金雁说,她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因为治疗费用很高,她和妈妈都得赚钱,爸爸都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化疗,因为没人送餐,他经常饿着肚子。“我特别懂那种感受,看着化疗后亲人吃不下东西的无力感。”
也就是这份共情,让她一直坚持给患儿和患儿家长们提供优惠、干净的餐食。这是一条无声的补给线,一头是市井的烟火,另一头是病房的顽强坚守。
当最后一份餐食顺利送达,午市结束后,陈金雁终于能坐下歇口气。她掏出手机,群里已经有了今天用餐后的反馈。“虾很新鲜,孩子说好吃。”“鱼丸汤喝完了,谢谢!”……这些朴素的文字,是她日复一日坚持的最大动力。
“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点滴善意可以汇成海洋。如果能有更多商家、更多力量加入,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份餐食,对于这些长期对抗病魔的家庭,都是莫大的支持。”陈金雁说。
这世间最美的烟火气,或许就藏在从厨房到病房的这一公里。它不张扬,却坚韧;它很平凡,却又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