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求是技工学校建设项目现场,检测人员张云翔正手持记录仪,对刚准备进场的外墙保温板进行全程录像。身旁的监理人员同步打开手机上的“德清建安检测”小程序,对样品编号、规格等信息进行智能核查——这种科技感十足的现场取样场景,如今已成为德清建筑工地的常态。
“以前送检样品真假难辨,现在全程留痕,谁取样谁负责。”张云翔指着刚刚封存的样品介绍。今年,建设局在全省率先推行工程检测现场取样封样制度,让曾经“看不见”的送检过程变得全程透明。
我县制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现场取样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检测机构四方责任。在现场,记者看到取样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切割保温材料,监理人员全程记录,所有关键环节均通过记录仪实时上传影像资料。
技术赋能则让造假无所遁形。开发上线的“德清建安检测”小程序,实现了试样真实性智能比对,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近1倍。更值得一提的是“关键节点双保险”制度——在制模、拆模等重要环节,不仅要求监理旁站录像,还需取样人员清单化核对,形成双重保障。
数字翅膀让监管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德清建安”专属程序,每个样品都拥有专属二维码,实现从取样到检测的全流程溯源。一旦出现不合格报告,系统会立即自动推送预警信息。县质安站负责人杨珏展示手机上的实时推送:“不合格报告会在第一时间同步推送到监管部门和责任单位,处置时效提升50%以上。”
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35个在建项目的40次现场取样,累计取样约50件。在已出具的48份检测报告中,2份不合格报告涉及的材料均被立即退场处理,整体材料合格率提升至98%。这种“取样即存证、过程可回溯”的透明化监管,不仅筑牢了建筑质量安全防线,更让群众对住房质量更放心。
从“人防”到“技防”,从“线下跑”到“线上推”,德清用制度创新+技术赋能+数字协同的三重奏,谱写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