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康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银龄共富工坊”一派繁忙。长桌旁,二十多位老人正熟练地为服装标签穿绳;茶歇区里,几位老人边喝茶边聊天,笑声不断;健康监测站中,老人有序进行日常健康检测。
这是街道为50至70岁人群打造的“银龄共富工坊”。它不仅提供休闲康养服务,更开辟了一片“老有所为”的新天地,让闲来无事的老人能在家门口打上一份零工,实现自我价值。工坊采用“企业订单+灵活就业”模式,老人经简单培训即可上岗,按件计酬。66岁的李阿姨说:“这里活不累、氛围好,每天都有新收获。”
工坊还组织了一批爱烹饪的退休老人,成立“光遇·银食坊”。他们制作包子、月饼等食品,在“益丰荟”超市销售。此外,街道创新打造“手作+购物”消费场景,在多个场所开展共富集市。今年以来已办3场,吸引500多名老人参与,创收约1万元。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另一边,又是另一番景象:老人随着音乐练太极拳,阿姨们跟着老师做瑜伽……这是街道“体育+”养老模式的实践。67岁的孙大伯说:“运动量刚好,还能交朋友,比闷在家里强。”
“银龄共富工坊”与“体育+”模式,是武康街道应对银发浪潮的缩影。街道积极探索“1+6+N”养老服务新模式,建成1个街道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6个社区级照料中心,并开展防诈课堂、适老化改造等服务,让“老有颐养、老有康居、老有乐享”成为现实。
从“有事可做”到“有友可伴”,一个个鲜活场景正在武康街道上演,银发人群收获尊严与幸福,也为银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