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别急,我给您拿份宣传单,一条条讲清楚,保准您听明白。”近日,在武康街道居仁社区服务大厅里,劳动保障协理员马玉正笑意盈盈地接待居民。这位从四川巴中来的川妹子,如今已是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这份信任既来自她温暖的笑容,也离不开扎实的专业能力——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浙江省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中,她荣获个人二等奖。这份荣誉背后,是她扎根基层多年始终秉持的服务理念:“让每一位有需求的居民感受温暖、获得帮助”。为此,她在实践中创新总结出“1+3”服务体系:以热情接待为先导,以耐心倾听诉求、真心解决难题、细心做好服务为准则,将就业帮扶的触角延伸至社区的每个角落。
“群众走进这扇门,首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温度。”这是马玉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深知,只有先消除距离感,让群众放下顾虑、敞开心扉,就业服务才能真正抵达人心。每当有居民前来咨询政策,她总是先用亲切的“家常话”化解陌生,把复杂的政策条文转化成群众听得懂的实在话。
社区居民张阿姨第一次来咨询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时,因为对政策不了解,说话都带着几分拘谨。马玉立刻起身搬来椅子,耐心细致地讲解,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平实的语言。原本紧张的张阿姨渐渐舒展了眉头,心里的疑惑也一一化解。
马玉深知,群众来办事,心里装的是一家人的生计和对未来的期盼。正因如此,面对他们的急难愁盼,她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社区居民包先生年过五旬,因失业导致家庭陷入困境。马玉没有止步于简单安抚,而是系统梳理其技能,对照“用工需求清单”精准匹配,最终帮他找到了适配岗位,让这个家庭重归正轨。
这样的精准帮扶并非个例。工作以来,依托精心维护的“就业需求清单”与“用工需求清单”,马玉已累计帮助16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达成就业意向。从初次接待的耐心记录,到政策解读的因人施策,再到上岗后的跟踪回访,她用全流程的细致守护,让就业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值得一提的是,她还特别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主动提供“政策咨询上门讲、材料填报上门帮、就业信息上门送”的服务,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至“最后一米”。
作为一名从四川来浙定居的“新德清人”,她早已把德清视为第二故乡。截至目前,马玉已累计为1800余名居民解答就业政策疑问,组织技能培训、招聘会等活动12场。“我希望用自己的微光,照亮更多人的就业路,让‘乐业湖州’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