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镇古玩城里,藏着一间十来平米的老店铺。推开门,樟木香混着漆味扑面而来。
年过六旬的秦晓正俯身端详一张清朝时期的条案,手指轻抚过椅背上那道裂痕,眼神专注得像在诊断一件珍贵的文物。“每道伤痕都是它的记忆。”他说,这张条案保存还算完整,腿部部分被白蚁蛀空,不修复就是一件废品,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老底子的物件就这样消失了。
秦晓每日与木器为伴,通过刨子的轻巧挥动,让尘封的老物件一一苏醒。工作台上,有不同弧度的刨刀、大小不一的凿子、已经磨得发亮的砂纸。秦晓取出一把特制的小凿,开始清理裂缝中的旧胶,动作轻柔得像在给婴儿修剪指甲。
“现在年轻人东西坏了就换,但我们那代人,东西坏了首先想的是修。”1998年从木器厂下岗后,秦晓就开了这间修复作坊。三十多年间,他让无数古旧家具“起死回生”,从建筑构件到桌椅板凳,每一道木纹都与旧痕严丝合缝。
修复一件老家具,短则一周,长则数月。秦晓要先拆解、清理,再根据原有木料寻找匹配的材料,然后打磨、拼接、上漆。每一个步骤都急不得,就像老中医调理身体,需要耐心。“木头是有生命的。”他说,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性格——榆木倔强,榉木温和,樟木含蓄。手艺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顺应它们的本性。
最让秦晓印象深刻的,是一张来自四川的旧书桌。桌面布满刻痕,一条腿短了一截,客户却坚持要修复。后来才知道,这是客户已故父亲留下的,那些刻痕是他童年练字时留下的。秦晓不仅修好了桌腿,还特意保留了所有刻痕。“这些痕迹比家具本身更珍贵。”
下午4点,阳光斜射进作坊,秦晓开始给一把修好的梳妆椅上最后一道漆。刷子轻轻划过木材纹理,一些岁月的伤痕在漆面的包裹下,变成了独特的花纹。
“修复家具,就像治病一样。它能让旧家具重焕生命力。”在这个追求崭新的时代,秦晓用双手守护着一段段旧时光。那些经他修复的老家具,不仅恢复了功能,更延续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