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一页页翻过,台下坐着专家评委、街道干部和社区代表。日前,在武康街道社会治理创新大赛项目评审现场,15个村(社区)依次登台路演,拿出了各自酝酿已久的方案。
“我们不只是提供服务,更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尤其是旅居人群,真正把德清当成第二故乡。”武康街道居仁社区党支部书记高慧春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一片掌声。几分钟后,评分揭晓,居仁社区提出的“游子有家”社区共融共建项目以高分夺冠。同样表现亮眼的,还有永兴社区的“小巷管家”社区微治理赋能计划,他们通过发动沿街商铺的力量,在改善巷道秩序的同时探索老旧小区“轻量化、可持续、可复制”的治理新路径。
这两个项目,一个瞄准“新居民融合”,一个发力“老街坊自治”,路径各异,却共同折射出街道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治理智慧:以“微项目”激活“治理共同体”。
事实上,很多村(社区)的探索并非从这次大赛才开始,面对新老居民交织、空间资源紧张等现实问题,基层一线的治理智慧早已悄然萌发。
居仁社区的“游子有家”正是此前“益启+”项目的升级版。2023年,居仁社区就启动了“益启+”项目,依托“益启·学”“益启·乐”“益启·享”“益启·为”四大板块,系统开展文化课程、便民服务、邻里活动和志愿服务。两年来,累计举办活动200余场,参与超5000人次。更实实在在的是,社区借此盘活闲置空间,建成三个“邻聚里”党群服务驿站,开设古筝、书法、瑜伽等课程,让居民推门就能“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享”。
“我们社区新德清人占比接近50%,如果说‘益启+’更多服务在地居民,‘游子有家’则更聚焦旅居人群。”武康街道居仁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许佳平介绍。面向80%为旅居人员的观云庄园,项目设计更加精准,通过“技能立方”志愿服务矩阵、“文化盲盒”交换计划、“德清故事”体验营等方式,打破新居民异地生活的隔阂,增强文化认同和社区归属感。“我们不只是提供服务,更是在搭建场景,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不远处的永兴社区,则把治理焦点对准了无物业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小巷管家”项目通过“商户评级+居民巡查”双向激励、积分动态兑换、企业赞助资源导入等机制,成功吸引商户、党员、居民加入治理网络。
党员宣为华便是首批“小巷管家”之一。饭后散步时,他发现小区外墙砖块松动、存在坠落风险,立刻上报社区并协助架起临时围挡,快速排除隐患。不仅如此,从推进电梯加装、协调垃圾分类亭落地,到组织卫生整治、劝导文明停车,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过去商铺门口车辆乱停、垃圾乱扔,现在商户自己争当‘金牌示范’,居民参与巡查赚积分兑换停车券,大家都能成为社区的‘管家’。”据武康街道永兴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璐婷介绍,该项目计划在营盘小区打造“爱心”商户示范点,带动四条巷子182家商户参与,形成“积分激励+商圈联动”治理模式,并依托企业、银行赞助兑换物资,降低政府长期投入成本,实现资源可持续输入。
二十年实践深耕,“三考一答”在德清基层持续迸发创新活力,结出累累硕果。
一场社会治理创新大赛,背后是政府层面对治理创新的系统性支持。武康街道通过搭建平台,鼓励社区提出真正贴近民需的解决方案,并配套资金、资源和专业指导,让“好点子”落地生根、“好做法”长久延续。
“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机制,激发社区自我更新的内生动力,打通治理资源与居民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德清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蔡晓荣表示,“三考一答”考的是民生福祉,答的是治理初心。这种“自下而上”出题、“由上至下”支撑的模式,正在街道多个社区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