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纠纷,尤其是重组家庭中的情感与财产纠葛,往往剪不断理还乱。然而在德清,一起看似陷入僵局的离婚纠纷,却通过一张“心理分析表格”实现了逆转,最终双方和平分手,纠纷圆满化解。该案例于今年9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成为基层善治的典型范例。
2017年,王丽与李军(均为化名)经人介绍步入婚姻,两人均系再婚,各自有子女,婚后未育。因工作、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差异,夫妻感情逐渐淡漠,时常分居。今年年初,王丽以“感情破裂”为由提出离婚,但李军认为二婚不易,不愿再次离婚,且强调婚后女方因为拆迁而获利,双方就离婚及财产分割协商无果,最终诉至县人民法院。
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当事人同意,委托给“银耀天平工作室”先行调解。该工作室由县法院、县社会治理中心、县司法局联合组建,汇聚了6名党龄超过30年、审判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以及年轻调解员和志愿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专业调解团队,专注家事、道路交通、合同等纠纷调解。负责本案的银龄调解员沈晓忠在沟通中发现,双方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财产分配。
婚后拆迁所得房产归谁?尽管事实清晰,但情绪对立让调解屡屡陷入僵局。李军主张拆迁分得的房产应归自己所有,王丽认可事实,但认为李军能获得该面积的拆迁房是因为自己户口迁入,因此自己应分得部分财产。
转机来自工作室中一位学过心理学的年轻调解员小吴。她建议在调解过程中引入“认知评价方法”,引导当事人用表格方式理性梳理离婚的利弊。她设计了一张详细的分析表,请王丽列出离婚的原因、好处、影响,并对每一项打分;同时也列出不离婚的理由及其影响。
通过填表、讨论、评分,王丽逐渐意识到,财产上的让步对生活影响有限,离婚反而更有利于情绪健康和生活质量。观念转变后,她同意接受李军提出的方案:拆迁房归李军所有,李军支付王丽补偿款20万元。协议顺利签订,王丽撤诉,一家人虽散犹和。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借助心理学和行为分析工具,家务事也有了“解法”,当事人心里有结“心理”解,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