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里的热浪涌进沈家墩村“连心议事厅”,瞬间被更炽热的声浪盖过。
“舞台要大,过年唱戏、办晚会才施展得开!”“边上得规划儿童活动区,带孩子来也有地方安顿。”
你一言,我一语,目标一致——围绕村里新建的1200平方米文化礼堂如何打造,村民组长、监委成员、村委工作人员正展开一场头脑风暴。这不是寻常争执,而是沈家墩村作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的日常一幕。
2021年,钟管镇沈家墩村被列为首批“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四年磨一剑,昔日“尖兵”早已告别“干部拍板、群众围观”的旧模式,蹚出了一条“谁受益、谁参与”的治理新路。
“大事小情分得清,才能议得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梅豪炜介绍,四年来,村里构建起一套分级协商机制:村务公开事项直接议、基础设施建设集体议、涉及村民财产权益的事项则协商决。像打造文化礼堂这类事项,已形成成熟流程——会前,由村民组长、网格长深入各家各户,线上线下同步“问需”;会上畅所欲言;会后决策结果及时公示。
分层机制为各类复杂议题提供了充分议事的空间。“民生实事,村两委不直接拍板,而是交给我们群众自己商量。这样操作下来,意见消除了,心情舒畅了,慢慢协商出了幸福感。”村民房子财说。
类似案例在沈家墩村不胜枚举。首场议事会“议”出的《土地流转实施方案》,成为共同富裕的金钥匙——自留田统一流转后,村民年分红翻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180.3万元增长到317.23万元,700万元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80余个家门口的岗位得到创造;另一场深入讨论催生“卫生保洁奖惩标准”,清退专职保洁员后,房前屋后依旧整洁,省下的钱实实在在揣进村民口袋。
面对日益复杂的村级治理环境,新老问题交织、新老业态叠加,沈家墩人深知,仅靠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还不够,“智治”必须赋能。创新实验中,村里率先试点建设村级事务数字化应用,“我德清”小程序中的“家园议事厅”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治村好帮手”。
村中九百亩东片区的绿地公园,建于2018年。经过几年使用,村民提出新需求:绿草茵茵虽美,却影响散步健身;雨后泥泞,更让人难以踏足。“能否铺上地砖?”通过“家园议事厅”,在外上班的青年村民一键登记意见,在线下会议召开时云端发声,直达决策现场。
数字化便利民生服务的同时,也让全过程监督更加透明。每次会议都经过“议题发布-会议协商-形成决议-决议执行-村民监督-完成归档”完整流程,接受村监会和村民全程监督,所有痕迹在线归档,可追溯、可查验。
“每句争论都是乡村振兴的夯土声。事情‘议一议’,就能往前‘推一推’。”梅豪炜深有感触。如今,村级议事协商机制已成为沈家墩村发展的“传家宝”。四年多来,这一机制在环保卫生、矛盾化解、设施升级、村庄规划、土地流转等多领域发力,累计成功解决问题近50件,调解率达100%。
“村级议事协商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手段。”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耕基层治理基本单元,指导村(社区)级议事协商系统化、规范化,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真正实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记者手记
在沈家墩村“连心议事厅”,打动人心的不是宏大愿景,而是那扑面而来、带着泥土气息的“参与感”。“民主协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村民争辩舞台大小、琢磨地砖铺设的烟火日常。从土地流转的致富钥匙,到文化礼堂的幸福蓝图,每一次争论都是共识的基石。沈家墩村以实践生动证明:民主协商的深度,丈量着乡村振兴的高度;议事厅里升腾的声浪,正是基层善治最澎湃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