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出生的陈永清,如今已是97岁高龄。1943年,他与几位同学一道报名参军,成为新四军的一名医疗兵。从此,背起药箱,走进战火硝烟,他的人生与“救死扶伤”紧紧相连。
“第一次上战场很害怕,子弹是要人命的。”老人回忆。那时他年纪太小,对救护并不精通,很多时候只能在战场上,跟着老医生边学边救。就这样摸爬滚打,他慢慢积累了经验。
每天,他肩上都要背着二三十斤重的药箱,随时准备救护伤员。行军途中,药箱始终不离身;夜里在山洞里休息,他也要把药箱放在枕边,“那是救命的东西,随时要用。”
在战场上,陈永清曾救治过无数伤员,但最令他难忘的,是一位腿部受重伤的战士。这位战士为躲避敌人追捕,藏匿在老百姓家的夹墙中长达三个月,全凭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每日送饭,才艰难地生存下来。陈永清在救治他时,也同样蜷缩在那狭小阴暗的空间里,日夜忍受饥饿与危险的煎熬。
军民相依、生死与共的场景,至今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炮火连天之时,当地百姓常常将棉被打湿后盖在桌上,人就蜷缩在桌下躲避,能藏几个就藏几个。有时,他和战友们为了避开敌人搜查,只能辗转于不同百姓家中,“今天在这个老百姓家待一待,明天去另一个,不敢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下”。正是群众的庇护,才让更多战士得以生存。
“看到战士倒下,唯一的念头就是把人救活。”这是陈永清对自己职责最质朴的理解。冒着枪林弹雨背出伤员,在昏暗油灯下为战士清理伤口,他把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战地救护之中。
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担任军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嘉兴、上海、德清等地的医疗系统工作,他把几十年时光都献给了救死扶伤工作。1983年退休后,他依然保持着医生的习惯,关心医学和病人。
从战场到医院,从少年到白发,医者仁心始终是他最执着的坚守。谈及对年轻一代的期望,陈永清语重心长:“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过分追逐名利,一定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