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怎么选择度假?是跟着网红攻略疲于奔命地打卡,还是寻找一方让心灵真正栖息的天地?
当“特种兵式旅游”刷屏朋友圈,当“日行三万步”成为炫耀的资本,浙北小城德清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度假哲学——“让心度假”。
这里,废弃的矿洞变身创意咖啡馆,飘散着浓郁的香气;沉睡千年的陶瓷在“江南之源”重焕光彩,诉说着历史的温度;天泉山上的观景台,让都市人重拾仰望星空的感动。今年6月以来,德清接待过夜游客118.74万人次,同比增长9.23%;限上餐饮营业额0.96亿元,同比增长11.7%。这些创新实践和亮眼数据,都在诠释“让心度假”的定义——从追逐人潮到品味生活,从匆匆路过到心灵栖居。
来到德清,美好体验,从“心”开始。
场景焕新,赏心之境
德清,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桃源。莫干山的竹海云涛、下渚湖的湿地鹭影、新市古镇的运河烟雨,山水承载历史,栖居充满艺术,全域皆是风景。
这片被历代文人吟咏的江南秘境,如今正以创新之笔续写着新篇。
今年夏天,天泉山火了。“追光计划”项目让近800米海拔的山巅成为观景胜地,日均2000名游客在此守候星河、等待日出。
“我们不是简单开发景点,而是打造一场与自然对话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主理人章裴琳介绍,“追光计划”精准抓住了都市人渴望逃离光污染、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这个文旅新业态不仅盘活了高山资源,更让天泉山成为长三角地区独具辨识度的目的地。
在德清,一系列特色新场景正在重新定义旅行体验:由废弃铜矿改造而成的“洞穴咖啡”跻身小红书“江浙沪必去”榜单,日均最高接待量突破3000人次;古镇里的羽冠珍珠妆造体验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乘坐直升机,到百米高空俯瞰下渚湖湿地的美景……还有各村飘着麦香的窑烤面包坊、充满艺术气息的“村咖”,都在诉说着德清文旅的创意与活力。
而每一个热门打卡地的诞生,都凝聚着创新的巧思。无论是盘活闲置资产的业态更新,融合非遗国潮的文化再造,还是结合低空经济的体验升级,这些创新实践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游客都能在德清找到心仪之选——在这里,看山看水之外,更能触摸到这片土地的温度与创意。
数据显示,这些新场景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至2.8天。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游客黏性的增强,更标志着“山水德清”品牌形象的迭代升级,为游客开启探索江南之美的全新维度。
全域联动,动心之乐
传统印象中,来德清旅游往往与莫干山划等号——游客多在山上停留两晚便匆匆离去。如今,这一单一模式正在被打破。
今年,德清以“四区一城”的理念,构建起全域联动的文旅新生态:由西部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南部下渚湖景城交融区、北部“江南之源”遗址博展区、东部大运河诗路体验区、中部莫干山AI影视城组成的新格局,推动“景点游”向“全域游”蝶变。
“快看!这是一千年以前的瓷器!”暑假,在“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内,家长正带着孩子们观窑址、品文物、赏民俗,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好奇与兴奋。这个融合文博创意、工旅融合等多业态的大型综合体,将成为国内首个体验式博物馆群落,让“诗、瓷、桥、茶、舞、丝、珠”等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当暮色笼罩,德清又展现出别样活力。下渚湖畔的夜市灯笼次第亮起,莫干山下的奇幻音乐节拉开帷幕,新市古镇的“村K”大赛点燃了夏夜激情。从河南远道而来的游客孙卓原本只计划在莫干山短暂停留,却被这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所吸引:“每天都有新玩法,根本舍不得走!”最终,他延长了行程,将三天的计划改为一周深度游。
德清用特色活动创造“非留不可”的吸引力。“五一”期间,新市“村K”全网传播量2.5亿,吸引游客30多万,参与者停留时间从4小时延至1.5天。此外,依托莫干山夏季平均气温比周边地区低约5℃的优势,策划“莫干山里好清凉”避暑季活动,联动新市古镇、下渚湖两大区域形成消夏精品线路。
“我们不是在做景点加法,而是在打造生活场景的乘法。”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区域联动,形成“一日一主题”的套餐组合,让游客体验从“住一晚”升级为“玩一周”。
心安之处,归心之所
可以发现,德清,这个以“洋家乐”闻名的旅游县城,正实现着从民宿发源地到心灵度假目的地的转型。
今年,德清推出“让心度假”文旅品牌,打造全新旅游形象。事实上,品牌logo的字体源自艺术大师陆俨少与费新我的墨宝,这背后还蕴含着特殊含义。
上世纪30年代,陆俨少与费新我在德清上柏山相识,相约隐居山林、耕读终老。虽因战火未能如愿,但这份山水情结始终未改。1988年,已至暮年的二人重返故地,试图重建隐居之所,最终因年事已高未能完成。其间,陆俨少创作的《上柏山居图》,以笔墨丹青寄托了对德清山水的缱绻深情,成为这段佳话最美的见证。
“让心度假”的品牌内涵,既植根于大师墨宝的艺术精髓,更承载着德清深厚的文化底蕴——陆俨少与费新我未实现的归隐之梦,甚至更早期赵孟頫、管道升的隐居雅趣,孟郊《游子吟》的乡愁记忆,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精神魅力。
德清,也一直在传承与变革中寻找“让心度假”的答案。民宿管家会根据住客的睡眠数据调整枕芯软硬度;智能手环自动推送最适合个人体质的山野徒步路线……今天的德清,将这份情怀转化为品质服务,持续构筑“心灵归宿”。
在莫干山“三秋美宿”,主理人蔡苏城带着员工跋涉山涧,只为取一瓢最清冽的山泉泡茶。在他看来,民宿的核心是“懂生活、会生活”,将乡村的美好传递给每一位客人。
黑胶唱片、老式打字机……在“橙月·黑胶唱片”民宿,有不少这样的“古董”。“每一张唱片都有故事,我希望客人能在这里找到共鸣。”民宿主人阎兴頔曾是一名航天博士,他从上海辞去工作,与妻子扎根德清,打造了这个“音乐乌托邦”。“这里的山水有魔力,不仅留住了我们一家,更让80%的客人成为了回头客。”
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德清文旅最动人的底色。“我们希望打造的德清文旅,是一个能让都市人放下焦虑、找到精神归属的栖息地。”德清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通过有温度的服务、有深度的体验,让游客从“到此一游”向“心之所安”转变。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了又来”,这座小城正在证明:最好的旅行,是让心灵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