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德清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时政
文字:   打印

退两米巧解围墙“结” 钟管商会“算”出共赢账
时间: 2025-08-22 来源: 作者: 记者 徐晟昱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在德清县钟管镇南舍工业园区,湖州南泵流体科技有限公司的灰白色围墙稳稳地立着。墙外,是一块平整出来的停车场,停着几辆周边农户的车。企业负责人指着围墙说:“这道墙能立起来,真不容易,多亏了中间有人帮我们和乡亲们搭上了话。”

  事情得从2021年说起。南泵流体作为镇上引进的规上企业,落户南舍工业园区。厂房建好后,就得立围墙。可这墙,愣是建不起来,问题就卡在了用地红线和周边的8户农户之间。

  “征地时的说法有些模糊,红线离马路到底有多远,大家理解不一样。”企业负责人道出了当时的困扰。按照用地建设规划,企业建围墙计划距离马路5米远,但农户们觉得距离过近,采光、噪音都会对生活有影响,在征地时提出的距离要求是10余米。距离过远,企业又要面临百万元的用地损失,距离太近,农户们不乐意。更麻烦的是,农户们认为之前施工打桩时还震得自家的房子、围墙和晒场出现了裂缝。矛盾一下子尖锐起来,企业着急,农户生气。

  僵局之中,钟管镇商会秘书长孙连根站了出来,一头扎进了这个难题里。“我原来在镇上有10多年的经济工作经验,企业和村民都是自己人,发展离不开大家,问题得坐下来谈透。”孙连根回忆道。

  那段时间,他和商会副会长、村干部们放弃休息时间,利用晚上和周末,一户户上门,耐心听村民的担忧和诉求;一次次跑企业,沟通实际情况和法规要求。“不能光算赔偿多少钱的‘经济账’,更要算清楚以后大家怎么一起过好日子的‘发展账’。”孙连根说。

  道理讲通了,办法也找到了。双方都让了一步:企业严格遵守5米的用地红线,在此基础上,主动再往后退让了2米的距离。这样,围墙距离路边最终达到了7米。多出来的这块地干什么用?大家一商量,干脆平整好,建成了一个小型停车场,免费供周边的农户使用。

  这道成功竖起的围墙,是钟管镇这些年探索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钟管是工业大镇,仅规上企业就有114家,商会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桥梁”和“老娘舅”角色。他们整合资源,建立了“四方联动”机制——商会、涉企业务部门、村社党组织、基层治理部门一起使劲儿。针对企业间矛盾,孙连根还摸索出“耐心倾听、细心梳理、公心调解、恒心落实”的“四心工作法”,特别是“背对背协调”,商会出面推动化解了某纺织品公司股东间矛盾纠纷、企业码头用地、租赁补偿矛盾等10余个历史遗留问题。

  商会还将服务做在前,将125家会员企业按地域分成南舍、干山等5个片区,由常务副会长当“片区长”,第一时间收集问题;联合县公安局经侦大队、镇司法所进行普法培训,帮助企业提前“避坑”。

  “‘三考一答’考的就是我们主动服务群众、化解风险的本事,现在这道‘考题’得提前做、主动答。”钟管镇相关负责人总结道。“商会搭平台、分片区、做培训,就是要把功夫下在前头,从等着矛盾上门,变成主动找问题、提前解疙瘩。这样企业能安心发展,村民也少受困扰,营商环境自然就好了。如今,商会正日渐扮演着矛盾纠纷‘减压阀’、产业升级‘助推器’的角色,助力钟管镇的发展蓝图越绘越清晰。”

  ↘专家点评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所长吴结兵:

  商会是经济组织的再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钟管镇商会成功化解企业与农户的围墙纠纷,展现了商会在基层协商共治中的实践价值。商会的“四心工作法”和“四方联动”机制更是体现了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其分片区管理、前置普法培训等举措,更是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是新时代“三考一答”的鲜活实践。这一模式表明,在工业化与乡村发展交织的背景下,第三方协调机构的专业性与公信力至关重要,钟管镇的经验为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范式——以协商促和谐,以共赢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