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德清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时政
文字:   打印

稻田边、水库畔,咖啡香飘共富路 舞阳街道把生态“种”进产业链
时间: 2025-08-07 来源: 作者: 首席记者 倪忆雪 记者 王家浩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窗外稻浪翻滚,蝉鸣阵阵。太平村的“有点田”咖啡馆里,主理人夏亚敏轻轻搅动手中的拿铁。

  这家由老农房改造而成的乡村咖啡馆,自去年开业以来,依托稻田风光与创意饮品,半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营业额突破50万元。

  “以前这片田只种水稻。如今,一杯咖啡也能带来收成。”她笑着说。

  如今,在舞阳街道,“咖啡+”“稻田+”“水库+”等多元融合新模式不断涌现。街道正尝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把绿水青山变成产业“热土”,走出一条景美、业旺、人和的共富新路径。

  旧资源盘活 新场景出圈

  在灯塔村,一座闲置老厂房被改造成“时序·野草集”咖啡馆。主理人陈建文保留了原有的屋顶与钢梁结构,“阳光照进来,就是最好的装修。”他说。咖啡馆周边环绕着银杏、柿子与稻田,自然元素为这片乡土注入质朴美感。

  长春村则紧扣水库优势,打造“水岸生活场景”。即将开放的“四季常春”项目集咖啡、披萨、垂钓、皮划艇于一体,水景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构建独特的乡村休闲新空间。

  今年上半年,舞阳街道因地制宜,盘活8处村内闲置资产,引进15个青创项目,新培育或引进农创客66名,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同时,一批农事服务中心、制碳工坊等新型产业项目也正加快推进,产业生态逐步成型。

  强产业联动 促村村共富

  以“四季常春”为代表,舞阳街道还在探索生态资源价值的市场化路径。

  项目背后,长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德清青绯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新完成全省首单“共富库塘”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将部分水库水域15年经营权以132万元转让,变生态“资源”为产业“资产”。

  该项目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带动就业百余人。企业按年营业额3%反哺村集体,用于生态维护,形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

  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龙凤村的羊肚菌、双燕村的羽衣甘蓝、本地农场的鸡蛋,陆续进入乡村咖啡馆的菜单,成为打响“舞阳出品”的地道食材。

  “我们希望带活一个项目,串起一条链条,让每个村都有参与感与获得感。”德清青绯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绍建说。

  人气回来了 日子热起来

  项目落地,不仅带来了游客,更激发了人气与就业新机会。

  在城山村,村民胡卫国如今已是竹溪溪咖啡的门卫,“离家近,时间灵活,也能挣点钱,日子比以前热闹多了。”

  在上柏村,返乡青年何乐陶将父亲的画室改造成“陶咖啡”,将咖啡、香薰与油画教学相结合,打造出亲子与创意交融的新场所。

  开在蘑菇农场里的咖啡集合店“去野合作社”,主打“采摘+研学+咖啡”,并推出研学课堂、亲子采摘、餐饮体验等互动内容。

  从“咖啡+手作”到“咖啡+火锅”,再到“咖啡+亲子”,年轻人用创意激活老空间,点亮乡村新业态。

  今年以来,舞阳街道已引入12个文旅新业态项目,绘出一幅生态优先、产业兴旺、人气旺盛的“共富图景”。

  “我们希望每个村都能找准自身定位,既守住生态底色,又形成独特产业标识。”舞阳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芳红表示,将持续深挖生态资源、注入青年创意,进一步拓展“舞阳共富样本”的广度与深度。

  ↘记者手记

  在舞阳,咖啡馆安在稻田边、水库畔、老厂房中,这不是又一处“打卡地”的简单复制,而是乡村振兴的真实投影:老屋重焕生机,荒地迎来热闹,青年返乡创业,村民多了收入门路。

  刚闭幕的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加快推动消费业态和模式创新,培育新型消费,深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聚焦共富先行,缩小“三大差距”,是党委政府今后一段时期重要工作。舞阳街道一杯咖啡的蝶变,新业态牵引新产业,产业链连通乡村脉络。咖啡香飘处,是生态的变现,是共富的萌芽,更是乡村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