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何培华与老伴居住在我县武康街道的一家养老机构里,平日里读报、写字,生活安静美好。屋内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纪念章,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
1950年3月,年仅15岁的何培华入伍参军。“国家有需要,我是学生干部,我不上谁上?”热血少年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同年11月,部队紧急奔赴中朝边境。“我们只带着单薄的棉被和棉衣,军情紧迫,刻不容缓。”作为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他怀揣两斤半干粮,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入朝后,部队遭遇了60年未有的极寒天气,战士们用裤腰带彼此捆绑,才能在风雪夜中艰难前行。“很多时候露天睡觉,没东西吃了,就吃树皮、树叶子。”何培华的声音平静,却字字千钧。“那年冬天,许多战友一睡就再没醒来……”
起初,他是部队的宣传员,用快板和歌声鼓舞士气;战事吃紧后,他主动加入战地服务团,冒着生命危险运送物资、抢救伤员。
“战场上没有前后方之分,敌人的飞机专挑补给线轰炸。”何培华回忆道。一次执行任务时,他发现一名奄奄一息的战士。他拼命奔回求援,最终将战友从死亡线上拉回。
在何培华的军装上,三枚三等功勋章尤为醒目。它们无声,却铭刻着他无数次在枪林弹雨中挺身而出的记忆。1950年冬,长津湖战役打响。在极寒天气下,何培华毫不犹豫跳入冰河,与战友们一道,用身体搭起一座“人桥”,为步兵部队快速通过争取宝贵时间。
“战场上没有谁比谁更特殊,能冲就上,伤了也不下。”他卷起裤腿,露出一块褪色的伤疤。他仍清晰地记得,年长的排长为了救他一命,将他踢进弹坑避险,自己却中弹重伤,失去单臂。“救下一个,就是救下整支队伍的一部分。”何培华眼眶泛红,“那种生死与共的情谊,比亲兄弟还亲。”
提起战功,他语气平静:“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些荣誉,承载着太多人的牺牲与付出。真正该记住的,是他们。”
1958年凯旋归国后,他转业地方,从武康粮食局到饲料厂,始终秉持“认真干事,对得起这身军装”的信念。“部队教给我的,就是认真干事,不管在哪,都要对得起这个身份。”
如今,何培华常对来访者说,自己这一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做的都是该做的事。回忆那时的日子,何培华摩挲着军功章,久久不能平息,“现在这生活来之不易,是太多人用命换来的。年轻人要记住这段历史,也要走得比我们那一代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