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民心小区入口,智能道闸平稳起落,业主车辆鱼贯而入。业委会主任、退役军人、党员董龙成注视着这有序的一幕,欣慰道:“这道闸,管住了车流,更安定了民心。”这个建成于2003年、拥有280户居民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曾深陷“停车难”漩涡,如今却成为老旧小区自治的典范。
过去,紧邻商业区的区位让民心小区饱受外来车辆侵扰之苦。入夜后,周边商场、餐馆的车辆大量涌入,让本就稀缺的车位更显紧张。居民下班归家常需绕行数圈寻觅车位,剐蹭纠纷与“占位”争吵频发,小区治理一度陷入僵局。
2022年4月,高票当选的董龙成直面挑战。他与业委会成员驻守出入口,详实记录外来车辆信息,精准的数据催生了解决方案:安装智能道闸、实施业主登记备案、规范外来车辆收费管理。然而,资金短缺成为拦路虎。董龙成凭借详尽的流量分析和改造方案,反复与道闸公司协商,最终以“免费安装、管理费分期偿付成本”的创新模式破局。智能道闸启用后,小区停车秩序焕然一新,车位划分清晰,外来车辆管理规范,居民和周边商户纷纷感慨:“小区清爽多了”。
停车难题的化解只是起点。董龙成深知,建立透明、可持续的治理机制方能赢得长久信任。他创新推出“三本账”制度:“收支明细账”每月公示,确保资金流向透明;“维修进度账”实时更新,让公共事务进展一目了然;“居民需求账”动态跟踪,力求诉求件件有回应。同时,业委会主动在业主群招募三名财务监督员,强化公共资金监管。“在无物管老旧小区做事不易。”董龙成坦言,“居民支持和专业力量的加入,给了我们持续向前的信心。”
这股信心亦源于外部赋能。武康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联合社区启动的无物管老旧小区多元共治项目,为小区注入新动力。通过“资源众筹”等活动激发参与热情,业委会成员与社区达人纷纷认领“花坛焕新”“楼道亮化”等微改造项目,老旧家园正悄然蜕变。
民心小区的实践昭示:其成功在于激活居民“主人翁”精神,以董龙成为代表的带头人善用智慧(一道闸破解顽疾,三本账筑牢信任),并有效链接政府与社会资源,形成共治合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管”的理念在此生根,为无物管老旧小区探索出一条充满温度与希望的自治新路径。闸起闸落间,秩序井然;账目明晰处,幸福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