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不但是家常蔬菜,也是富有创新的观赏品。在雷甸镇塘北村,孔雀湾亲子农场里有一道“南瓜瀑布”,大的小的、长的宽的、圆的扁的、绿的白的,各式各样的南瓜从桌面堆叠至地面,密密匝匝地铺展开来,像一幅立体的丰收油画。门楣边、窗户上、橱柜里,也处处点缀着南瓜元素,这就是郑泽楸、蒋嘉旭夫妇打造的“南瓜王国”。
炎炎夏日,正是南瓜成熟时节。大棚里,蒋嘉旭头戴草帽,手拿剪刀,观察南瓜的成熟度后,小心翼翼地将南瓜从藤蔓上剪下。郑泽楸站在一旁,负责将南瓜运送至农场餐厅。这些造型各异的南瓜有的用于装饰,有的则作为食材加工成不同类型的饮食。
闷热的天气让大棚里的劳动格外辛苦。但这样的忙碌是郑泽楸夫妻俩的日常。“现阶段农场里工人不多,大到基建维护、小到农事管理,都是我和妻子亲手打理。”郑泽楸与蒋嘉旭回乡创业的初衷,是为女儿营造一个亲近自然的环境,让她不仅能吃上新鲜的果蔬,也能拥有浸润在田野间的童年。
创业是充满挑战也藏着希望的。郑泽楸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汉博学院,2018年,他辞去了加拿大的工作,回到家乡,将原琵琶湾生态农庄转型升级成如今的南瓜主题亲子农场。作为“门外汉”,夫妻俩免不了遇到各种难题。刚开始,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机埠老化导致雨季时出现大棚内涝的情况,也有因错过农时或遇到极端天气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在不断试错中,他们慢慢积累经验,一步步把农场做得有模有样。“要做到绿色种植,首先是改良土壤,我们与省内一家咖啡连锁品牌合作,用农场的农副产品换取咖啡渣,咖啡渣富含有机质,能防止土壤板结,提升土壤肥力。此外,我们还尝试混栽种植,比如南瓜和旱金莲,番茄和罗勒、万寿菊,通过植物间的自然作用,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郑泽楸说道。
因为它能给人惊喜,这是蒋嘉旭选择南瓜成为农场“当家花旦”的重要原因。“我们考虑过番茄、葡萄等果蔬,但从易储存、高颜值等方面综合考量,最终还是定下南瓜作为主打产品。”在蒋嘉旭看来,收获南瓜就像是“开盲盒”,受基因、气候、培育方式等因素影响,南瓜的颜色、造型各不相同,这不仅能给人带来新鲜感,也能提供愉悦身心的情绪价值。
漂亮,这是人们对孔雀湾亲子农场最直观,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在场景打造上,蒋嘉旭花了不少心思。错落有致的“南瓜瀑布”被游客们分享在社交媒体,成了网络的热门话题。当然,农场魅力不止于颜值,寓教于乐的内容更打动人心。
“包罗万象的大自然是孩子们最特别的学校。农场通过开设自然教育课程,开展农事亲子体验活动,希望培养孩子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掌握更多传统农业知识。”郑泽楸坦言,目前,一些国外农场的自然教育已经非常成熟,但国内农场的自然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农场开辟了疗愈香草板块,郁郁葱葱的香草除了可供观赏,还能疗愈心灵,让孩子们在芬芳中放松身心。
创新要快,经营要慢。这是郑泽楸夫妻俩坚守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农场的发展要紧跟潮流求新求变,更要沉下心来打磨品质。
在农场餐厅,南瓜是装饰品、是商品、也是菜品。展台上,有精致小巧的南瓜摆件;吧台上,有醇厚的南瓜拿铁;餐桌上,有美味的南瓜佳肴。蒋嘉旭介绍说,目前,农场共800多亩,种有30多种南瓜。为保持市场活力、提升竞争力,农场将持续引进培育新品种,丰富南瓜的品类与形态;延伸产业链,开发南瓜餐食、南瓜周边产品;根据时令策划推出南瓜主题活动、农事研学等内容。如今,农场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方式,实现了单一农产品价值到综合效益的提升。
南瓜是农场的灵魂所在,也是郑泽楸夫妻俩全心投入的梦想载体。夕阳西下,金红色的阳光洒在挂满果实的藤蔓间,勾勒出饱满圆润的果实轮廓,也映照出夫妻俩忙碌后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