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孩子谁来看?”就成了不少双职工和外出务工家庭的老问题。不过,新安镇勾里村的村民们心里有底——村里的悦读悦享书房和文化礼堂,这个孩子们熟悉的“暑期老地方”,今年又如约热闹了起来,活动也更丰富了。
“找到题目里的关键信息,思路就清晰了。”上午9点,书房坐满了小朋友,退休多年的潘方根像往年一样,耐心地给围坐的孩子们讲解功课。楼上的新安成校则洋溢着动手实践的活力:面点手艺人周阿琴被孩子们簇拥着,手把手教大家捏造型可爱的特色面点;另一边,大学生志愿者钟琳婕正指导大家体验扎染。“暑假作业有潘爷爷帮忙看,不懂的随时问,很方便。”初一的程子怡作为“老学员”,当天不仅体验了面点制作,还亲手完成了一条扎染手绢。
上午安心做作业,有老师辅导;下午动手实践,体验面点、扎染等传统文化。“真是帮了大忙!孩子放这儿,我们上班安心。不光有人看着写作业,还能学传统手艺,比闷在家里强多了。”这样的安排,让来接儿子的丁红连连点头。
勾里村党委书记王松潮告诉记者,这个让村里公共空间充满生机的“暑期课堂”,是勾里村整合各方资源的结果。“场地是现成的,村里有经验的退休老师、手艺人和热情的大学生都不缺,孩子们也需要安全又能学东西的地方,大家一拍即合。”王松潮说。于是,书房、文化礼堂、成校这些平日里也承载着村里文化活动的地方,暑假里天天开放,成了孩子们的好去处。
更让村民称道的是,这些公共文化空间被真正盘活了——从“有时用”变成了“天天热”,实实在在地服务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时,这个平台也让潘方根、周阿琴这样的“老把式”得以发挥余热,言传身教。“带孩子们体验扎染,不仅是志愿服务,也是我自己重新感受文化根脉的过程。能为村里、为弟弟妹妹们做点事,特别有意义。”钟琳婕感触颇深。
这种老少携手、邻里互助的温馨场景,映照着勾里村在涵养乡风文明上的用心。近年来,勾里村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挖掘融入“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并完善体现互助精神的村规民约,让崇德向善、邻里和睦的乡风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心。
从解决假期看护的“老问题”,到涵养润物无声的“好风气”,勾里村坚持多年、不断优化的暑期托管,已成为培育文明乡村的温暖窗口。村民们看到,熟悉的公共空间因孩子的欢笑更具活力,成为交流的场地;邻里间关于孩子成长和村庄活动的话题更多了;老少参与家园共建的热情也在日常点滴中提升。孩子们在书声、笑语与创造中度过的充实假期,正是勾里村建设有温度、有文化底蕴家园的温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