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遗弃的荔枝壳,能化身为破解水污染难题的宝贝?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学生刘璐祯将荔枝壳与氧化镁结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煅烧步骤,创造出新型的生物炭复合材料,成功实现了“以废治废”的创举,最终荣获一等奖。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废弃物,只是处于错误位置的资源。
“利用工业固废资源化技术,将沼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硫化氢驯化为‘资源卫士’,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益的效果。”刘璐祯是一名来自舟山的海岛女孩,一个荔枝壳开启了她的科研旅程。初入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时,刘璐祯如同一只刚从巢里飞出的雏鸟,面对晦涩难懂的化学课程感到有点无措,然而她并没有因此退缩。源于对专业的热爱与科研的追求,刘璐祯大一就参加课题研究。在光电催化还原CO2研究中,负责电极制备与结果分析,以第四作者发表论文。以此为基础,她在多项竞赛中获奖,包括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等。
在导师及课题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她成功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环保不再是一条孤独的道路,而是需要科学与经济的并驾齐驱,为了拓宽眼界,其间我又选择了到爱丁堡大学学习能源经济课程。”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让理论回归于自然。在2023年盛夏,刘璐祯和团队深入德清竹海,来到运河边采集水样,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深入倾听村民的环保心声。
当谈到未来的计划时,刘璐祯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期望将自己的努力与研究成果转化为环境政策落实的桥梁,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憧憬着未来在“气候变化与双碳”领域所作的贡献,希望借助专业知识,引领更多人投入到环保实践中。
从实验室到青山绿水,刘璐祯的环保旅程在继续。她深信,每一颗被放错位置的资源,都在等待着重新定义的那一刻。环保对她而言,似乎并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她童年渔港的碧海蓝天梦,更是荔枝壳上绽放出的青苔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