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到7月是朱鹮繁育的黄金期。4月14日,记者从位于下渚湖湿地的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获悉,在历经三十多个小时的啄壳后,2025年人工繁育孵化的两只小朱鹮先后出壳,成为浙江今年首批人工孵化的朱鹮宝宝。
在保护基地内的人工孵化室,刚刚出生的两只朱鹮宝宝身上还残留着蛋壳,努力地摇晃脑袋、扑棱翅膀,时不时发出稚嫩的叫声。基地工作人员袁李莹介绍,一只小朱鹮从4月12日20点38分开始琢壳,经历37小时56分后,于4月14日10时37分破壳而出,另一只则从4月13日0点20分开始琢壳,经历34小时35分后,于4月14日10时55分顺利破壳。两只朱鹮发育良好,体重分别为55.3克和62克。
目前基地的工作人员正承担着“家长”角色,细心照顾着朱鹮小宝宝。“喂养刚刚出生的小朱鹮像照顾孩子,要把泥鳅绞打成浆,过滤之后才能喂养给朱鹮,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袁李莹介绍,朱鹮宝宝的生长环境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孵化箱内的温度要达到37.5℃,湿度在58%~60%,室内环境温度则要保持在25℃,湿度要保持在40%,可以说“带娃”的精心程度不亚于照顾小婴儿。
据悉,朱鹮有着“东方宝石”的美誉,是世界上濒危鸟类之一。2008年,德清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先后攻克了饲养、繁育、野化等技术难关,目前,德清朱鹮种群数量已达858只,成为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基地。待孵化季结束,该基地朱鹮种群数量预计将达到900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