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跑野圈”迎来一则重磅新闻:2025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仅凭借五个组别,就正式迈入万人规模的跑山赛事,创下亚洲纪录。
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始于2017年,是德清最早引进的一批赛事。2025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定档10月24日~26日,今年2月,本届赛事就开启报名。通道开放首日,赛事选手的报名申请便过万,超过赛事预设的9000个名额;为满足跑者需求,赛事组委会而后新增组别,增加了2000个名额。
五个组别、万人规模,这样的热度毫无疑问位居越野跑赛事顶尖梯队。从2017年只有800人报名,到现如今成为参赛靠“抢”的知名赛事,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为何深受跑友青睐?作为赛事起源地的小城德清,是如何办起顶级流量赛事的?城市与赛事之间又是如何互相成就的?
从800人到万人赛的进阶之路
不管是马拉松还是越野跑赛事,其魅力往往与规模相关。参赛者与观赛者两大核心群体构成的“人气效应”,是赛事精彩的关键。不难发现,一项赛事只要能在其中一个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就具备成为热门赛事的潜力。若能同时征服两大群体,那便能跻身世界顶级赛事之列。
在全球,按照这个公式能找到不少典型赛事。以参赛规模取胜的,如法国的圣殿骑士越野跑和中国的崇礼168(通过设置丰富组别吸引上万人参与);依靠狂热观赛氛围出圈的,则有西班牙塞加马-艾斯科里和美国西部100耐力赛;至于参赛者与观众规模双爆棚的标杆,当属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
始于2017年的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尽管与其他赛事相比稍显“年轻”,但回顾其发展历程,同样充满了话题。
2017年,莫干山还不是跑圈热点。当年10月28日,凯乐石莫干山越野赛的第一次亮相,一开局,丰富的补给以及融合“干将莫邪”元素的“大宝剑”奖牌,就给800多名跑友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2018年,赛事正式更名为“莫干山跑山赛”,吸引了更多新手参加,规模一下子从800人增加至了3000余人。
到2019年,参赛规模就扩增至5000人,同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住宿、餐饮、旅游等消费超千万元。
凭借“距上海2小时、杭州1小时”的区位优势,以及“江南第一山”的头衔,德清莫干山逐步成为跑者心中的热门之选。
后来,历经疫情停办的波折,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在复办后持续创新升级——新增了九曲长廊、试剑崖、莫干岭等特色打卡点。2025年,赛事成功突破万人规模。
根据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去年的赛事数据显示,26~40岁的选手占比61%,41~64岁人群占比31%。从地域分布来说,长三角跑者(浙沪苏)占主导,广东、北京紧随其后。
宁波选手徐吉银是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的“七届元老”。他认为,我国越野赛多,但真正带有“江南味”的,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是其中少有的一个。“在视觉设计、赛事文案、完赛奖牌等方面,莫干山跑山赛始终保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吸引力,也是竞争力。”徐吉银说道,每年甚至有很多选手只是冲着“大宝剑”的奖牌来参赛。
“很多跑友反馈,赛道不‘虐’、交通方便、氛围友好,是新手入坑越野的第一选择。”资深户外运动爱好者菜鸟(化名),是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的项目总监,从2017年起就参与赛事筹办工作。他表示,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跃进万人规模之后,同莫干山的户外土壤、基因形成了更为深度的绑定。
事实上,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落地时,正值中国越野跑赛事发展的黄金时代。依托德清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成熟的旅游资源,凭借高效的赛事接驳、专业的保障服务等,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得以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标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菜鸟认为,或许好的赛事标准不一,但想要成为万人规模的好赛事,以上三者缺一不可。
赢下城市运营“大考”,凭什么
在乡村越野赛中,常有“人跑得越快,狗追得越欢”的窘境,但在莫干山,村民会提前“软禁”自家的狗,以免惊扰跑者。沿途不仅有热情的加油声,还有村民自发摆出的青团、包子,为选手“补能”。
这些细节,正是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从800人跃升至万人规模的关键——它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场融合了地域特色、人文关怀与专业运营的体验。
“我们和品牌方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一次性的流量热度去办赛。”莫干山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陈荣伟自己也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从首届赛事举办至今,他几乎每年都负责赛事的落地、保障工作。陈荣伟表示,许多跑者愿意年年重返莫干山,并不是因为它有多“惊艳”,而是因为它足够“用心”。
对选手而言,还有这些细节尽显组委会的用心:每年优化的赛道线路、默契配合的志愿者、堪称“顶级”的裸心堡补给,甚至完赛奖牌都年年创新。“光是吃补给站就能‘回本’!”去年,首度参赛的广东选手方佳延感叹,莫干山的美景让她沉醉,而丰盛的补给更让她直呼“超值”。规模越大,现场越“燃”。热度背后,更是一场城市运营的大考。
去年,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志愿服务团队人数再创新高,超过1100人,同时配备了207人的专业救援队,派出了77台救援车辆以及24辆大巴,在17个站点以及赛道提供医疗、救援和收容工作。
“赛道上要注意什么、如何自救等,这些都是选手最关心的内容,也是我们会给选手介绍和保障的工作。”参与了八年赛事安全救援工作的德清县山鹰救援队常务副队长袁文,是参赛选手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他说,选手来莫干山参赛,不仅是因为风景好、交通便利,更因为这里的保障让他们安心。
赛道之上,跑友最需要什么?这是对于体验感更深层次的叩问。
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办赛方、德清朗途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万聪觉得,办赛最需要“专业”与“懂得”。专业是保障赛事安全运行,是基础。而“懂得”则是办出一个赛事的温度。他说,“德清的不少合作伙伴本身也热爱运动,所以更懂得选手的需求。”
万聪分享了令他印象深刻的两件事:一是前期考察时发现有几处道路太窄,当地政府立即落实拓宽。近年来,德清修复古道35公里、建设步道100公里、骑行道75公里,可满足100公里以内不同距离、级别的赛事需求。
另一件,则是当地发起成立跑者友好商家联盟,邀请商家为跑者提供福利。延时退房、特定早餐、连住特价优惠……去年,当地60多家民宿、餐饮等为参赛者提供优惠。不少商家更是“卷”出高度,推出了免费的美食推介、道路指引、展览馆免门票参观等服务。
“卷”的背后,是懂得,是当地民众的热情支持。
“自然禀赋再好,没有群众和政府大力支持,也很难有好的办赛氛围。”万聪认为,全国万人级别的越野赛屈指可数,这场诞生于小县城的赛事能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既得益于当地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等“先天条件”,更离不开运营管理、后勤服务上付出的“后天努力”。
热闹散场后,留下什么
一组来自网络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举办481场越野赛;到2023年,我国ITRA认证选手突破9万人。可以说明,越野赛正在国内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跑者开始追寻山野自由。
德清也发现,认识一座城市,体育赛事是一种绝佳方式。
在县委常委、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张力看来,德清一直是有体育基因的。19世纪末,国外运动爱好者就在莫干山建游泳池、网球场,举办运动会,小县城也成了近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祥地之一。如今,德清顺势而为,全力打响“赛事之城”的城市品牌。
“历史的品味、自然的优势、政府的推动,共同促成了德清达成户外运动圣地的条件。”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陈国强表示。德清引进的赛事活动,正契合小城所需的特质和潜力,深度推进“户外天堂”“赛事之城”,或可成为推动城市品牌跃升的关键要素。
自2017年以来,随着凯乐石入驻德清,一系列品牌赛事也接踵而至,如SALOMON精英赛、猛犸象春季山径赛、斯巴达勇士赛等等。作为杭州亚运会协办地之一,德清还承办了亚运会排球项目、亚运会三人篮球比赛项目。另外,中国男子三人篮球超级联赛、国际篮联三人篮球挑战赛、2024年国际皮划艇联合会皮艇球世界锦标赛等一系列国际化大赛也在德清举行。
大赛下沉后,除了看得见的荣誉之外,小城还有更多“隐秘的变化”。
本地人潘佳鑫原本是一名户外运动“小白”,被当地频繁多元的户外活动感染,不久前她报名参加了莫干山登山节,完成了十公里比赛。“人多、拥挤,但感觉很爽!一路上可以看到各个年龄段的选手。”这样的火热氛围震撼了潘佳鑫,也让她体会到了运动的乐趣。
去年年底举办的莫干山竹海半程马拉松,也彰显了德清承办赛事的活跃度和影响力。数据显示,共有4800余名选手报名参赛,这些选手来自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德清本地市民占比达16%以上。
近年来,德清还推出了一系列面向群众的赛事,每年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200余场次,如“我们德运动汇”、美丽乡村欢乐跑、百村争霸篮球联赛等,去年全县百姓赛事参与人次达18.6万。
当运动“出门可及”,体育便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数据显示,德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3%。全民参与的运动氛围,成为办赛给小城留下的最具生命力的印记。
“以各类赛事撬动城市活力,便是德清在绿水青山之间开辟的一条新赛道。”张力表示,“小城办大赛”有力推动了户外运动知识和理念落地生根,与此同时,这些体育赛事还在激发和催动德清产业、文化消费的升级。
相关研究显示,赛事对吃住行游购娱市场的拉动比例是1:13。户外运动、体育休闲还有着“1+N”现象,即1名参赛选手会带着家人、朋友一起到赛事目的地。据统计,2024年,德清因赛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约1.2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产生间接经济效益约4.7亿元。
在采访中,多位赛事组织者、参与者表示,拿下一场知名赛事举办权并顺利完赛,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对于赛事主办方来说,如何进一步完善保障服务,开拓创新成为全球跑者的“必跑赛事”,是一个新的课题。而如何与新兴体育项目的深度绑定,怎样才能为县域品牌建设提供持续支撑,这是小城需要长远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