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清,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度。”这是许多本地企业的共同心声。日前,我县正式发布《德清县“德服务最亲清”优化营商环境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专注解决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痛点,提出了多项创新举措,精准发力,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七多合一”快审批
7家企业共享一本环评报告
日前,在雷甸镇百德·时尚产业园内,车间里叉车忙着装卸布料,工人们正紧张地赶制订单,一片繁忙景象。
“环评等手续办妥后,我们立刻投入生产。最近,我们的机器几乎24小时不停歇地赶订单。”德清影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秀峰说。
在这个产业园区内,原本7家企业各自需要单独编制环评报告并分别申请审批,流程繁琐且耗时长。然而,借助“七多合一”审批机制,局面发生了改变。
“7家企业都在同一个园区,主要生产工艺相似,‘打捆’审批环评显然是可行的。”德清县企服中心环保窗口负责人代光朋表示。在县企服中心的牵头下,7家企业统一以园区名义申请环评项目。环评报告一经完成,审批流程仅用10天就顺利办结。与过去相比,从编制环评到拿到批复意见,办理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企业节省了80%的成本。
环评审批改革只是德清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在《办法》中,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预评价和跟踪服务机制;推行水电气网报装“一件事”改革;探索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等措施……每一条举措都在通过“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概念”变“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走稳第一步
“如果没有概念验证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很多研究成果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的概念验证中心,浙工大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建华的团队正致力于推动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
“我们团队的牛奶酪蛋白复合物理改性技术,得到了概念验证中心全方位的支持。从实验室试验到与湖州维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横向合作,技术应用进展顺利。”刘建华眼中充满期待。新产线投产后,预计将为公司带来超过5000万元的新增产值,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顺利过渡,带来了实际经济效益。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的强大支持。“我们为入驻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设备和技术,更有专家指导,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副院长贾毅说。
目前,德清县已建设四家概念验证中心,涉及新能源、生命健康、先进智造和高端装备等多个前沿领域。15个企业和团队已入驻,签署横向合同超过千万,论文和专利也已达50余项。
为了鼓励创新,我县对已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提供一次性建设补助20万元,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研团队提供了强大后盾。
“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帮助企业实现创新,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县政务办党组成员沈建勇表示。正因此,《办法》明确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双融计划”,鼓励科创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服务平台建设,并倡导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德清县成为创新高地。
随着《办法》的实施,德清正朝着更高效、更透明的营商环境迈进。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不仅享受到了政策红利,还在“概念到产品”的转化过程中看到了实际经济效益。未来,德清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