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浙工大莫干山校区生物工程学院的老师刘玉琼来说,今年春节特别忙碌,因为她的假期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为什么不回家过年?是在做什么研究呢?
“你看,这里的虫子就特别多,像这些枯黄的水稻苗要及时处理掉。”一大早,学校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刘玉琼正忙着给虫子添加“食物”和“打针”。眼前的这些“小家伙”就是她春节不回家,一直需要照顾和技术攻关的对象——褐飞虱。一旦研究成功,将大大减少水稻的病虫害,提高稻谷质量。
褐飞虱是一种专门吃水稻的害虫,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它是病毒携带者,会让稻瘟病爆发。”看着水稻苗上密密麻麻的幼虫,刘玉琼说,褐飞虱是单食性害虫,早在2020年,褐飞虱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当褐飞虱爆发时,会使水稻出现大面积的倒伏枯萎,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量减产,甚至出现“颗粒无收”。那么,如何更加环保地防控褐飞虱成灾?这一直是实验室想要攻坚的“难题”。
别看它们是害虫,但在实验室里,这些小虫子却是宝贝。刘玉琼介绍,这里的虫子都是学生从野外田里采集来的,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能够掌握不同地区害虫对农药的抗性情况。“有时候农民们已经用了药,但防治效果不好,我们在实验室内就可以对这些害虫进行农药敏感性测试,评估它们对各种农药的敏感性,提供科学的喷药建议。”她解释道,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害虫还是实验室研究褐飞虱新基因的宝贵资源,对于开发新型害虫防控策略至关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新型的RNA干扰技术,更精准地控制褐飞虱的危害。没有这些虫子,我们的研究就无法顺利进行。”
光照培养箱前,刘玉琼认真观察、记录着褐飞虱幼虫的生长状态。另一头,学生将靶向褐飞虱特异基因的双链RNA制剂注入到幼虫体内,试图通过干扰害虫重要基因表达来抑制褐飞虱的生长。
今年是刘玉琼坚守实验室的第4年。泡种、捂种、铺盘……这些日常工作也成为她每日的“必修课”,工作虽小,却不曾间断。“一旦水稻苗中的营养液耗尽,或者苗不够吃了,或者有蚜虫飞入,都会对褐飞虱种群的数量产生影响。当同学们春节假期结束返回实验室继续实验时,可能就会缺少特定龄期的幼虫。”考虑到学生和团队老师都要回老家过年,刘玉琼每年都会主动留下来“养虫子”。谈及家人,虽然会有些遗憾,但她更希望科研成果早日见效,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