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德清人,当为家乡歌与咏 46岁乡贤陈杨荣创作歌曲《梦里德清》
时间: 2024-07-11 来源: 作者: 记者 徐晟昱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专辑《不息者》

  陈杨荣作为主讲嘉宾出席2023年上海外滩大会

  发起世界残障艺术家联盟,带队参加香港文博会。

  当故乡被写进一首歌,聆听者,谁能不起故园情?这两天,漂泊在外的德清乡贤陈杨荣为家乡写了一首歌——《梦里德清》。短短392个字,他从德清风物、千年岁月写到儿时记忆、山水乡愁,德清的每一张名片,都在曲中被一一歌颂。

  从故乡山水走向远方,又从远方诗意回归。歌曲一上线,成为了很多人的单曲循环,引起了无数德清人的共鸣:他的微信一直响个不停,认识他的人在听了这首歌后纷纷留言,关于听歌的感受,关于思乡的感慨……陈杨荣,并非专业的音乐人,但这首歌曲却细腻情深。《梦里德清》,有他对故土所有的眷恋。

  扫一扫看视频

  乡愁的歌藏着家的故事

  故乡的根脉,是割不断的情缘。在外的游子,无论远近,总喜欢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时时回望故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值得回望。这些挥之不去的情思,在陈杨荣的笔下汩汩流淌成一行行情意绵长的思乡的妙句。

  “70后”的陈杨荣是地地道道的德清人,家住城关镇(今乾元镇)务前老街。说起歌词,他会心一笑:“我从小在德清长大,根就扎在这里。无论是乾元的老一中、‘孩儿桥’、乾元山,还是早年的务前老街,都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

  陈杨荣作词,是在一个深夜,也是一时兴起。

  “写词的时间,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长,这首歌一共花了三天时间,写词只用了4个小时。”陈杨荣说,作词的当晚,他正在电视上看一部纪录片,恰巧就看到了德清的镜头,“突然就有了一个念头,我要把家乡德清写进一首歌里。”

  因为对家乡的了解,落笔时信手拈来,儿时尘封的记忆就像走马灯一样,几百个场景争先恐后地冲向纸面。“烟雨里,夏日莫干繁花数不尽;黛瓦下,四季弄堂炊烟着百姓;芦花荡边,铸剑声响彻了千年;宋韵的石桥,链接起了古与今……务前老街,梦里的景;回家的路,越走越近。”在这里,每一句话都被打上了故乡与童年的烙印。

  随着歌声,可以走进繁花盛开的莫干山,冥冥中聆听干将莫邪的铸剑声;可以踏上始建于北宋的“孩儿桥”——清河桥,在路边的小溪掬水消暑;荡舟于五彩斑斓的下渚湖,摇橹船上一蓑烟雨枕江南;或是在放学后跑进粉墙黛瓦的小巷,烟囱里已升起袅袅炊烟……

  关于童年,总是说不完关于吃的话题。有朋友和陈杨荣说,整首歌里,他最爱“儿时饭菜诱人的香,爸妈煲好热滚的汤”这一句。而关于美食,陈杨荣也有故事可讲。

  “梅花糕上遇见了梅花,定胜糕里坚持能定胜。”在陈杨荣的歌中,出现了两道德清名点——梅花糕与定胜糕。“专门写它,不仅是因为这两款糕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一个老朋友原来就在乾元镇县东街上卖定胜糕,回德清的时候还会去他的店里转转,去年店关了,在我心里却是难忘的回忆。”

  朗朗歌声此间少年

  正式创作之前,陈杨荣正在筹备自己的专辑——《不息者》。这首《梦里德清》,将被收录其中。

  其实,他并非音乐人,大学时所学的专业也与之风马牛不相及,更从未专业学过作词与编曲。音乐的种子可能源自他的父亲。“小时候的放学路上,时常会听到家里传来父亲拉的二胡声,这是父亲在等我们回家。”遗憾的是今年过完年,父亲因脑溢血突然去世,这让他悲痛万分,总想做些什么来纪念。

  作为资深的残疾人工作者,陈杨荣说,《不息者》专辑中的“不息者”三个字,寓意残疾人的自强不息,残疾人事业的生生不息,残疾人服务设施的川流不息。这正契合陈杨荣的成长道路和他见证的残疾人事业这二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陈杨荣刚出生,命运就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兄弟两个是双胞胎,他是老大。母亲在生他时,或许因为宫内缺氧等原因,陈杨荣自出生起就落下了残疾,去学校上学时,需要弟弟搀扶,有时是父亲骑自行车接送。

  虽然残疾,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反而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工业大学,攻读财务管理和计算机两个专业,虽然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能力出色,但在毕业的时候,还是因为身体原因被诸多企业拒之门外。

  “当时没有人愿意聘请一个走路不便的人来工作。”回想起毕业后四处求职的日子,陈杨荣十分感慨。因为不服命运,他选择自主创业,从创办外贸公司到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到帮助和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创业,他一直在同命运作抗争。2005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初心,放弃了所有项目,考入了浙江省残联系统,从事残疾人数字化改革、就业创业工作、政策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工作,通过残联这个平台,感同身受地以出台政策、精准服务、社会助残等多种方式帮助了几十万的残疾人。

  目前,他除了做好残疾人就业创业相关的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以外,正着手推动残疾人无障碍旅游的相关研究和布局工作,“让残疾人走出家门,通过无障碍旅游的方式感受祖国的伟大与世间的美好。”陈杨荣说,这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很多残疾人的愿望,也是他自己的愿望。“无障碍旅游与家乡密不可分,德清正在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他想为此添砖加瓦、赋能助力。”

  “这么多年,走南闯北,故乡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勇气和韧性,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无畏前行的勇者。”陈杨荣说。

  不是歌火了而是德清游子想家了

  “词写完了,旋律也水到渠成。”陈杨荣的曲,是脑海里先有了一段旋律,然后在四五个编曲软件中打磨生成的。

  虽然没有专业的编曲框架,完全是随心而作,可能是在上班的路上,可能是洗脸时候的一瞬间,一段段旋律裹挟着对家乡的感情,在陈杨荣的心头荡漾开来。“也说不上为什么,就是特别想把这首歌做好,这里面有太多的情怀。”

  这首带着江南柔软意味的歌曲,唱出了德清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关于懵懂的青春、关于求学的日子、关于温暖的亲情,与最真挚的友情……“来找我的,有原来一起读书的同学,还有同住一条弄堂的老街坊,他们都很怀念那段时光。”说起视频号里的转发、点赞和评论,陈杨荣非常自谦。“《梦里德清》火了,但火的不是歌,而是在外的德清孩子想家了。”

  现在,陈杨荣时常会回到德清。每次返乡对他来说,既亲切又陌生,德清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日益更新。

  在歌曲的MV中,他用了100段素材拼成了最后的成片,其中有影像资料里的石桥小巷,也有新建的高楼大厦,更有经过“重生”复兴的古城墙、旧弄堂。

  “我是主动挤进来,想为家乡做点事,回报德清的养育之恩。”这些年来,陈杨荣一直很关注德清的发展,在他的眼里,故乡不是因为时间渐远而日渐灰败,而是以惊人的生命力在不断生长。

  故乡是起点,也是终点。写德清的歌不多,《梦里德清》是其中一首,其中蕴藏的文化基因,最终目的是高效转化,以乡情为纽带完成家乡与游子间的双向奔赴。

  “召唤无数游子的精神奔赴,或许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歌,也能聚起德清游子们的凝聚力。”陈杨荣说,“浓浓的乡愁是根‘牵引绳’,家乡的发展蝶变又何尝不是一剂振奋人心的‘催化剂’,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深耕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新形式新载体,推动德清的文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