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网红教授”戴建业:读懂孟郊绕不开德清
时间: 2024-05-23 来源: 作者: 记者 沈烨冰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一个头发花白、自带魔性口音的小老头,却在全网吸引了1500多万的粉丝,他究竟有什么魔力?戴建业,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文学研究所所长。

  2018年,戴建业与某名师讲坛合作录制的视频偶然间被传到了网上,在视频中,他操着一口湖北麻城普通话,讲解王之涣那首妇孺皆知的《登鹳雀楼》。“这就叫盛唐,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短短一周的时间,这条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3000万次,获得了100多万的点赞。

  5月16日晚,作为德清县第36位驻馆作家,戴建业做客春晖讲堂,当天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他讲陶渊明的幽默:“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

  讲李白的得意自大:“自我感觉最好的人就是李白,他觉得天下没有什么他搞不定的……他在四十岁那年,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召他进京,哇,他写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看他这个德性就当不了官。”

  还一扫杜甫给人老实巴交的印象:“以前我以为他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夸别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夸自己。”在德清“吸粉”无数,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他有趣的灵魂。

  5月17日,戴建业接受了德清县融媒体中心专访,分享了他的德清情结。“这是我第一次来德清,但是我对德清一点不陌生。”他解释说,这种亲切感源于他对德清诗人孟郊的深厚研究。“我的学术生涯绕不开孟郊,自然也就绕不开德清。”戴建业笑着说,他的硕士论文正是以孟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孟郊诗歌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他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这位古代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孟郊可以说是唐代韩孟诗派开宗立派之人,他的诗歌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后来我出版的《诗囚·孟郊论稿》是在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加工完善而成。”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谈到孟郊的诗词,戴建业如数家珍,偶有语无伦次,手舞足蹈,唯有热爱才能沉浸至此。也正是这份对孟郊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让戴建业在未曾踏足德清之前,就已经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过去我都是在文献中感受德清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次来了体会更深。”戴建业表示,作为德清县图书馆驻馆作家,他会常来,下一次他选择在秋天再次造访德清,更深入地体验这片土地的魅力。

  “您觉得为什么有这么多网友会喜欢您?”面对这一问题,戴建业俏皮地回答:因为他们喜欢我“标准”的普通话。玩笑间,戴建业向我们分享了一件往事,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戴建业成为了华师大的一名老师。但他的课被很多学生投诉口音太重,听不懂。为了学习普通话,戴建业买了一台便携式收音机,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阅读和欣赏”节目,先自己反复诵读原文,再一字一句地跟着电台正音。往后每讲完一节课,他都要问学生一句“听懂了没有”,唯恐因为自己发音不准造成歧义,久而久之,就成了他的标志性口头禅。

  “来德清之前我很努力地练习了普通话,现在听着还不错吧!”开口依旧是大家熟悉的“麻普”,引得哄堂大笑。如果你见到戴建业,你会发现:有趣,也可以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