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一叶归舟:德清籍导演作品《乘船而去》全国上映
时间: 2024-04-15 来源: 作者: 记者 徐晟昱 文 赵宁 图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船桨拂过水面荡起涟漪,又复归平静。影片落幕,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4月12日,《乘船而去》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首日排片超4000场,实时票房一路上升。在影片的诞生地德清,也迎来了一波观影热潮。

  在全国首映的前一天,陈小雨在郑州,要忙一场有关电影的直播,还要跑一场路演,这半个多月来,他辗转了杭州、南京、上海、北京等13个城市,跑了二十多场路演。《乘船而去》从豆瓣“冷门佳片榜”一路游到“实时热榜”,终于与全国的观众见面。

  “很紧张,这是我第一次接受市场的考验。”陈小雨说。

  “走在家门前的拱桥上”

  这是94年导演陈小雨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地点在家乡,主题是“归宿”。

  故事梗概大致是这样:独自生活在运河边农村的老太太周瑾(葛兆美饰)突然被确诊脑瘤,漂泊在外的子女回乡照顾。大女儿苏念真(刘丹饰)在上海经营留学咨询机构,正在经历创业失败、第二次离婚,她坚持要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小儿子苏念清(吴洲凯饰)是个四处漂泊的导游,他支持母亲放下,接受无常。在死亡面前,周瑾寻找着精神的归宿,苏念真和苏念清在不断发现母亲秘密的同时,正在与故乡失去最后的联结。

  主人公“周瑾”的原型是陈小雨的外婆吴璞,一个乐观豁达的老太太。灵感来源于他与外婆的交流间隙:“有一天,她问我死后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这让我很惊讶,后来我发现村里的老太太,也经常会聊起关于生死的话题。”

  后来,这个有关于家乡、亲情、生死的故事诞生了。

  二十多场路演下来,现场反响热烈,豆瓣上好评如潮。“细腻、写实、克制、厚重”等等是现场观影人频频提及的关键词,有不少人觉得,影片复刻了自己记忆中的家乡。

  “见到预告片后一直很期待,但德清站的路演没有抢到票,知道今天上映,马上就带着孩子来看了。”4月12日晚,施先生带着孩子看了电影的首映。“我好像回到了我记忆中的江南水乡,有船、有拱桥,也有熟悉的老式庭院。”

  在外婆的记忆里,河流连接着这里的每一个村落,家家户户都有一只小船,人们靠船运输重物,在船上出嫁、远行,承载着过去的生活方式。但世界在变化,年轻人不断出走,寻找自己的位置,也陷入更深的迷茫。陈小雨外出回家时,会看到越来越陌生的建筑;在取景时,会看到时代新旧交替形成的“横截面”。

  “我家以前也有一艘船,虽然现在不见了,坐船出行的日子也越来越遥远,电影真的带我回到了过去。”许女士是当晚的一位观影人,她今年50岁,和陈小雨父母一辈的年纪。“电影里,我看到了我们这一代的影子,也看到了许多我们这一辈经历的故事。每次船出现的时候,都很有代入感。”

  在分享影片创作幕后时,陈小雨不止一次提到了“船”。这是几艘专门请下渚湖一位老船匠手工做的船。船,成了故乡的象征,在丰富的故事层次中找到数个精准落点。“中国文化里,船有‘渡’的意味,影片里的每个人都有沉重的过去,却又在阳光恰好的时候迈向新生,以归来的舟作头、远行的船结尾,人人都将在流动世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艘船。”

  “这是一个温和而稳重的家庭故事。”涂先生在观影时,几度落泪。“导演对‘家’的定义非常真实,它是你想拼命逃离的地方,还是你漂泊之后想要归去的地方,又或者,故乡的人和物是我心灵的归宿。”

  “于无声处惊雷”

  电影的海报上有一个副标题——找到你的家。

  而陈小雨为了“找到”这个家,花了近10年,就像豆瓣上的一则短评:于无声处惊雷。

  《乘船而去》的故事,从2015年开始根植于陈小雨心底,当年他21岁。2019年,剧本才真正动笔,这4年间,他又去读了多伦多电影学院,学来了一套电影的工业化流程。又过两年,到了2021年9月,《乘船而去》才正式开拍。其间,剧本一共改了32稿。

  为什么会搁置这么久?有了第一稿剧本后,他们度过了一段漫长的融资阶段。拍摄一共花了190万,其中150万来自制片人黄帆的一位朋友,剩余的40万,是陈小雨几个亲朋好友每人10万凑出来的。

  为了减少拍摄开支,陈小雨不得不全家齐上阵,减少成本。他打趣地形容自己的团队是“家庭作坊”——妻子邓晓珍是美术指导,带着四人团队;岳父是置景,片中的德清老房子就是岳父亲手改造的。另外,岳父也过足戏瘾,在片中客串了一个在隔壁病床打呼噜的路人甲;摄影指导黄一川,是陈小雨多年的好友。陈小雨则是导演、编剧、剪辑一肩挑,他乐观自嘲:“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除了节省人力成本以外,一场拆迁施工的景,也是在村里“就地取材”。虽然预算少,镜头却没有打下一丝折扣。“拍摄时,我的工作室就在德清,在家乡拍电影其实有天然的优势,隔三差五就可以出门采风。”为了找到一座心仪的单孔石拱桥,他们翻遍了《德清古桥》,再去实地取景,这才有了片中浓厚的江南韵味。

  有了前期的准备,陈小雨就在螺蛳壳里建起了道场,电影用时28天就顺利杀青。

  《乘船而去》是陈小雨的剧情片首作,却并不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他的从影时长,已经有13年之久。2011年,他17岁,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相机,开始拍摄短片和纪录片,自此走上导演道路。

  陈小雨曾说,拍纪录片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拍剧情片却是他认识自己的方式。“写剧本时,探讨的是自己内心深层想传达的情感,也会逐渐探索自己潜意识里的渴望、困惑、恐惧,所以拍剧情片像是给自己做心理诊疗。”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

  故事外的认真筹备,故事内的用心铺垫,让影片在几个高潮处极为催动泪点。

  “故土”是艺术表达中颇为恒久和经典的命题。德清是孟郊故里,《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以说影响了整个德清的文化,游子和家之间始终有一根线牵着。

  “故乡,给了我们眷恋乡土的情感,可又鼓励你出去闯荡。”陈小雨说,《乘船而去》并非要给当下的“亲密困顿”、代际矛盾给出既定的答案,而是想要守好艺术创作的初心,将这层艺术化的真实铺陈给观众。

  在此之前,谁也没想到这艘小船可以走这么远。周瑾的饰演者葛兆美却说,电影能够上映,意外也不意外。“导演陈小雨是一个很认真的年轻人,在30岁前就有了对电影的成熟掌控力,他对电影的热爱打动了我。”

  “没人指望从这笔投资中得到回报,包括宣发经费也非常有限,排片上有艺联的支持,口碑靠的是‘自来水’。”上映当天,陈小雨在西安,要跑四场路演。“前一晚,我一度很紧张,甚至喘不过气,怕市场会给我迎面一击。但我们收到了很多来自影院和现场观众给我们的正向反馈。”

  陈小雨说,在很多场路演中,一小时的映后交流时间远远不够。“观众很热情,最后我们在影院外一边签海报一边回答问题。”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电影离开江浙沪,走向北方和内陆地区,预想中观众减少的画面并没有发生。“在北京的影院,我们发现很多北方人对江南水乡、对手摇船也有很深的执念。”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啊用力,摇啊摇啊摇……”就像片尾曲中所轻吟的,这艘小船,正带着所有主创人员勇敢乐观的态度,驶向“大江大河”与全国观众见面。

  作为一部在德清创作、全程在德清取景的电影作品,《乘船而去》的路演背后还展现了德清对发展文艺事业的“孜孜以求”。去年,陈小雨的工作室渐成规模,搬迁至莫干山AI影视城,积极融入德清影视创作生态。莫干山AI影视城地处德清“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聚焦科学前沿,在数字经济的创业热土中打造AI影视城,给了人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近年来我县正不断整合各类影视资源,凝聚文艺力量。从2021年12月莫干山编剧村的“开村”,2022年莫干山AI影视城启动,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湖州莫干山高新区关于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智能生态城)楼宇经济招商引资“十条”》的出台,都可窥见扶持影视文化产业的信号。

  对于陈小雨和德清,这次的《乘船而去》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上映,只是开幕,高潮仍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