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非遗文化进景区 文旅融合促传承 “化”落古镇 活力迸发
时间: 2020-10-09 来源: 作者: 记者 虞高岚 文 姚海翔 图 通讯员 杨佳佳 俞大庆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国庆中秋假期,游客出游热情高涨,新市古镇景区也迎来了客流高峰。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新市古镇景区展现出了文旅融合迸发出的新活力。


    为了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新市镇推出了文化进景区活动。穿梭于觉海寺路,白墙黑瓦深处忽而传来评弹声,吴音媚好,弦琶琮铮;行至西河口陈家潭,越剧爱好者水袖轻拂,袅袅婷婷……游客可以一边逛古镇,一边欣赏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餐,体味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百年“书码头”风采再现


    每天下午一点,年近八旬的盛世鸣都会去新市书场“打卡”。作为当地评弹爱好者的集聚地,新市书场邀请了上海评弹团国家二级演员昌顺明、黄颖怡先生演出长篇评弹《明珠案》。


    一张木桌,一男一女各抱弦子琵琶分坐两边。吴侬软语抑扬顿挫,不紧不慢地将故事娓娓道来。台下的听众大多是古稀之年,年事最高者已有九十多。听众很静,直至开篇说完,才响起一阵阵掌声。


    “以前一直喜欢听,好长时间没有听到了。这次有演出,当然一定要来捧场了。”盛世鸣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家里还没有半导体收音机。我十几岁就跟着父亲一起去,当时听不懂。后来听着听着,就这么喜欢上了。”


    “不过新市码头关,难闯苏杭大上海。新市过去是有名的‘书码头’,蹩脚先生不敢来的,来的都是好先生。”


    “上海的说书先生是坐船来的,上海到新市要一天,我们就去轮船码头等着。轮船近了,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喊着‘先生来了,先生来了’,就跟现在小年轻追星一样。”


    中场休息时,在评弹爱好者你一言我一语的描述中,新市百年“书码头”的风采重回眼前。


    游客路过位于觉海寺路30号的新市书场,忍不住好奇驻足。书场的门檐上挂着的小黑板写着演出信息,演出时间从10月1日连续演十五天,只要花十五元就可以听一场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个下午,不赶时间的话不妨享受一下古镇的慢生活。


非遗表演轮番上演


    新市古镇景区的西河口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江南水乡的柔美韵味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没去过西河口,就不能说自己到过新市。新开的文创店、热闹的茶铺、桥头的梅花糕,古老和新潮在这里碰撞。国庆中秋期间,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文化进景区活动,成了新市古镇文旅融合的新看点。当地民间艺术团编排了一系列精品剧目,越剧、滩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表演连番上演。戏在景中,景融戏里,好不惬意。


    “景区中融入戏曲表演,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一点非常好。现在除非在剧场,平时很少看到这样的表演。”上海游客吴先生和家人将德清之行的第一站放在了新市古镇,刚步入景区就看到了越剧表演,让他非常欣喜。贵州游客王女士也有同样的感受,“浙江是越剧的发源地,我们在景区感受到了古色古香的味道。”


    新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在景区中的作用正在慢慢地凸显,它不仅能丰富景区的精神特质,更能够让景区的底蕴变得更为深厚且有特色。对于旅游景区来说,要想脱颖而出,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更多的游客才会到访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