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是中国生态第一市,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要萌发地、先行实践地和“丽水之赞”光荣赋予地,是浙江省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先后8次深入丽水,由衷赞叹“秀山丽水、天生丽质”,深情嘱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多年来,丽水牢记重要嘱托,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以“丽水之干”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绩,初步走出一条具有丽水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为绿色发展中国方案注入丰富的丽水元素。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点赞丽水:“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这102字的“丽水之赞”,充分肯定了丽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取得的成绩,更激励和鞭策丽水更加自觉坚定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努力成为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丽水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简要概况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也是丽水撤地设市20周年。多年来丽水坚定不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根本战略指引,坚持不懈探索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秀山丽水焕发出勃勃生机,处州大地发生辉煌巨变,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市域综合实力实现了从处于全国地级市中位线以下水平到中位线以上水平的关键性跃升。据权威机构评估,2019年,丽水在全国290个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评估中排名86位,在全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评估中排名第45位。
1.丽水是美丽中国的鲜活样板。丽水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1.7%。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气环境质量均进入全国前十的地级市,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超过3000个,是一般城市的30倍以上,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丽水四季分明,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气候养生之乡”、全国唯一一个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的地级市,人均期望寿命80.36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6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6年排名浙江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2年全省第一。全域犹如一个千姿百态的大花园、大景区,文化多姿、风光旖旎、各具特色,是全国首个市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首个“中国摄影之乡”,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综治优秀市。
2.丽水是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丽水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典型的山地城市,下辖9个县(市、区),总人口270万。先后被列入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首个农村电商全域覆盖的地级市,有力推动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率先制定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前列,为全国民族自治县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景宁样本”。 2005-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19亿元增加到14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4834元增加到66936元,农民收入增幅实现全省“十一连冠”,圆满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和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现象。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1元,分别比全国高出4078元、5910元。
3.丽水是“两山”转化的改革先锋。率先推进让百姓坐拥青山、更得金山的体系化特色改革,先后探索和形成了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扶贫改革、农村电商改革等“丽水模式”“丽水样板”,积极承担了国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绿色发展综合改革、旅游发展综合改革、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首个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区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重大改革试点,推进“生态+互联网”“生态+旅游”的业态创新,生成了一个个“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的鲜活故事。在基层探索实践中涌现了“河权到户”“拯救老屋”“赶街模式”“北山模式”等一大批特色改革亮点,极大激发了绿水青山的发展潜能,在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上率先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
4.丽水是一方独具魅力的文化热土。丽水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好川文化,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被称为“丽水三宝”,名声享誉海内外;有3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丽水木拱廊桥、遂昌班春劝农),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50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15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丽水也是中国著名侨乡,早在宋元时期,大批丽水人就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将丽水的青瓷、宝剑、茶叶、香菇远销世界各地,17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丽水人远赴重洋,成为中国最早赴海外创业的群体之一。如今41.5万丽水同胞旅居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架起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丽水是全省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1927年1月,诞生了浙西南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遂昌支部。浙西南是红十三军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之一,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战略策应地和红军挺进师重新开创浙江革命基业的发源地,是抗战时期中共浙江省委机关驻地、浙江临时省会,浙江抗战的大本营,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周恩来、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在浙西南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缔造了伟大的“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丽水人民奋勇向前。
二、丽水奋力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创新实践
生态是丽水的最大优势,也是丽水发展的潜力所在。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丽水始终牢记总书记“尤为如此”重要嘱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打开转化通道为首要任务,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科学发展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争先,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造福百姓、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1.始终坚定绿色发展战略定力,不断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2000年,丽水撤地设市。2003年,丽水市第一届市委明确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号召全市上下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吃生态饭;2004年正式制定实施《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年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立为根本性战略指导思想;2008年,在全国第一个发布实施《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道确立为市域发展两大战略目标;2013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部署推进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2014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2016年设立“丽水生态文明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2018年以来,明确提出“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精彩书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时代答卷”,先后召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两山”发展大会、生态工业发展大会,研究确定“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明确“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战略重点,目的是以“绿起来”首先带动“富起来”进而加快实现“强起来”,实现“两个较快增长”,即GDP(地区生产总值)和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GDP和GEP之间转化效率实现较快增长,创造性提出运用“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等策略方法,努力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让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服务并统一于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2.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为小康赋能。创新制度设计,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及应用体系。在全国率先发布首个山区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遂昌大田村在全国首次发布村级GEP、GDP双核算报告。建立市、县、乡、村四级GEP核算体系,使生态产品价值可测量、可比较,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了基础。在全国率先试行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健全瓯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每年设立横向生态补偿资金3500万元。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体系,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1.11亿元,完成用能权指标交易434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加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2.4万笔共270.3亿元,贷款总量和贷款余额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生态信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丽水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从上年度52位跃升到13位。探索建立个人信用积分“信易游”、“两山兑”等生态守信激励机制,云和县率先为生态信用守信者提供云和梯田等景区优惠服务。扎实开展国家公园设立标准的试验检验,为研究完善《国家公园设立标准》提供试验检验成果。丽水推动16个试点乡镇成立生态强村公司,建立“两山银行”交易平台,2019年农村产权线上交易747宗3.12亿元。此外,丽水还出台《金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指导意见》,创新“两山金融”支持试点模式,累计发放“两山贷”“生态贷”12555笔12.82亿元。
3.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为小康聚力。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迈进,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14∶45.1∶40.9调整为2019年6.8:38.7:54.5,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以“生态经济化”优先发展基于绿水青山生态优势的内生性产业。画好“山水画”,做强做优生态旅游产业,累计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3个,以排名第一的佳绩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2019年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3%。念好“山字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在全国率先探索打造“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居”田园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等“山”系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了“产业互动、优势互补”农旅融合发展新态势。2014年推出全国首个地级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丽水山耕”,目前建立合作基地1153个,培育品牌产品1453余个,跃居“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排行榜首位,年销售额突破84.4亿元,品牌溢价率30%以上。写好“水经注”,大力发展水经济,打造“丽水山泉”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国际绿色水电示范区,实施滩坑引水工程、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等水经济创新项目。目前直接利用紧水滩水库深层低温水,以自然冷水冷却方式,每年为大数据中心节省能耗1.5亿千瓦时、节省1亿元。二是以“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与绿水青山和谐相生的外源性产业。把生态工业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发力重点,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制度,发布生态产业鼓励培育类项目清单,深入实施“丽水生态制造2025”,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园区腾笼换鸟、改造升级,全面启动平台“二次创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陆续崛起,一个个在行业领域内叱咤风云的“隐形冠军”企业拔节生长。其中纳爱斯集团是“国家生态示范点”,主流产品入选首批国家“绿色设计产品”,2019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43亿元,绿色新产品占比达70%以上。累计整治“低散乱”企业5050家,引导企业入园839家,淘汰落后产能611家,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423亿元增加到2019年1453亿元,增长2.4倍,初步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工业发展路子。三是以创新驱动和问海借力架起通往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桥梁。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打造绿谷信息产业园、杭州海创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健康产业园等创新平台,举办丽水“人才·科技”峰会、全国“两山”发展人才论坛,发起成立长三角一体化人才社团联盟,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大院名校开展战略合作,建立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全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近五年问海借力引进项目1010个,到位资金799.92亿元,借船出海在协作市建设“飞地”22个。四是以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推动“红绿”融合发展。在全国首创编制《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出台《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丽水市红色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一核心、一组团、一片区”的“红绿”融合发展蓝图,聚力打造“1+4+N”平台体系。具体谋划推动7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73亿元,大力实施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村镇和基础设施五大优化工程,努力打造全国“红绿”融合发展的独特品牌。
4.全域推进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为小康增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丽水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全市95.8%的区域列为限制工业进入的生态保护区,其中生态红线区占比达到31.9%。建立覆盖全域的“花园云”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全面深化“水气土废”共治组合拳和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为全国首个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创建试点市。在全省率先制定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细则、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办法,形成“审山审水审空气”的环境监管模式。2015年4月中纪委、中组部到丽水调研,丽水制定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获得认同,为中央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提供“丽水经验”。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域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积极创建百山祖国家公园,统筹推进大花园核心区九大创建行动和标志性工程建设。全市建成美丽林相352万亩、美丽经济交通走廊800公里、瓯江绿道2374公里,全域打造瓯江山水诗之路黄金旅游带,形成了串珠成链的美丽生态风景线,打造形成了万山滴翠、层林尽染、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最美生态。统筹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创成A级景区村庄635个,3A级景区村庄77个,新增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178个,257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坚持以美丽交通串联美丽丽水,实现所有建制村通客车、县县通高速,丽水机场全面开工,加快迈进现代综合交通新时代。如今的丽水,一座座美丽城镇、一处处美丽乡村镶嵌于绿水青山之间,与山水田园和谐共生,宛如一道道靓丽风景,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5.聚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品质生活为小康添彩。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通过“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八个万元”增收富民行动计划、“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等举措,做细做实“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开展精准脱贫攻坚战,目前低收入农户年收入认定标准提高到13860元,比全国标准高出9260元。其中“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在全国山区城市率先探索总结异地搬迁县域模式,促进“高、远、小、散”区域农民“挪穷窝、断穷根”和生态修复,2000至2018年全市实现农民异地搬迁12.3万户、42.2万人。坚持每年把三分之二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统筹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7%以内,大学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全面建成“五保合一”大社保体系,创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高考一段上线率、总录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中等。弘扬丽水特色文化,“丽水三宝”、汤显祖文化、摄影文化、华侨文化、畲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国门,凸显魅力。40多年来丽水乡村春晚从“乐民春晚”延伸到“富民春晚”,已逐步发展成全国知名文化品牌、乡村迎接新春的文化习俗和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广模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基金扶持案例。今天的丽水,全市人民正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着幸福和美好的新生活,满怀信心迈进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三、丽水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经验启示
丽水在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中,从坚持到创新、从自发到自觉、从量变到质变,走出了具有丽水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和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坚持”:
——坚持高扬“丽水之干”的奋斗旗帜。要冲破束缚、轻装上阵地干,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干,立说立行、雷厉风行地干,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地干,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地干,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态度、“秀山丽水图自强”的志气、“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略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劲,努力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
——坚持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历史使命。立足于“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的基本市情和最大实际,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突出生产力最高标准,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和久久为功的坚韧求索,推动发展方式和路径的深刻变革,全方位实现GDP和GEP“两个较快增长”。
——坚持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为战略任务。深刻把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基本内涵,坚定“保护得好同样能发展得好,保护得好才能发展得更好,保护得越好发展得就能越好”的理念和信心,更加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形势下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用,加快市域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主导型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把握经济发展的“形”和“势”,抓住高质量发展带来生产力根本性调整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优质生产力,既坚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又努力追求必要适度的增长速度,做到质量效益和规模速度统筹兼顾,进而最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把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历史使命的根本战略选择,确立为推动经济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高速度增长的持续发力重点,奋力开辟丽水新时代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实现工业经济“从有到好、从好到优、从优到强”。
——坚持自觉全面运用三把“金钥匙”的政策策略。以“跨山统筹”解决布局“不优”问题,构建“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以“创新引领”解决动能“不强”问题,推动由科技创新领军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大支撑;以“问海借力”解决开放“不足”问题,架设起山海协作、向海发展的大桥梁大通道。
——坚持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准确把握“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丰富内涵,以浙西南革命精神这一最是丽水本土的精神财富,为“丽水之干”这一丽水当前最是紧要的具体行动注魂、赋能、立根,在“丽水之干”的奋斗旗帜上永远镌刻下鲜明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动力标识,永做奋力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挺进师”。
——坚持以制度建设现代化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聚焦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加快构建具有丽水显著特征的现代化市域治理体系制度系统,推动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良性互动、相互作用,高质量实现“制度设计更趋完备、制度运行更加有效”,进而使制度建设成果全面转化为市域治理效果。
四、以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胜利开启丽水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初步思路
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丽水市委在深刻学习领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丽水要坚定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
实现这一新目标新任务,丽水将始终贯彻并不断创新落实“八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全力推进一批具有鲜明时代性、重要战略性和地方标志性的重点工作,加快形成能够支撑长远发展、引领全局变革的重要成果。重点推动以下十方面工作。
1.以创建国家公园推动建设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加快创建进度,确保如期创成百山祖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的理念和标准全域推进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统筹实施大花园“1+3+N”建设工程,促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与美丽林相、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等有机相融,精致绘就融合秀丽山水、诗画城乡和醇郁乡愁的现代版“丽水山居图”。
2.以构建“一带三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按照跨山统筹的理念和方法,强强联合、特色结合、优势组合,构建“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即东部莲青缙3个县(区)和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产业主导、创新驱动,一体化市域发展核心带,建设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引领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领跑区;西部龙泉庆元、遂昌松阳、云和景宁等6个县(市),突出协同合作、侧重特色,利用地域相连、人缘相亲、产业相近、文化相融的优势,建设龙庆、遂松、云景三个特色发展示范区,争创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和最佳实践地。
3.以平台“二次创业”推动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落实“整合、转型、赋能、开放、改制”十字方针,加快实现对全市产业平台的体系重塑,聚力建设高能级战略平台和“万亩千亿”新兴产业平台。完善市域统筹招商机制,以非常之功推进招商工作,抓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着力培育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奋力实现生态工业五年倍增目标。
4.以创新人才科技工作推动打造发展强劲引擎。深入实施人才科技新政,加快打造浙西南科创中心,谋划建设浙西南生态科技城、科创园、科创走廊、科创小镇,创新建设分时共享研发基地、原生态第二创新空间、“世外桃源”型集中项目开发天地等专项平台。深入推进“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及“绿谷英才”“绿谷工匠”等重点人才计划,加快集聚活力澎湃的绿色发展创新动能。
5.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推动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境界。全面构建形成包括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质量认证、市场交易以及生态信用等内容的一整套科学制度体系。培育发展“两山银行”“两山基金”“两山公司”等市场主体,探索开展各类产权交易,开拓生态产品价值高效实现路径。
6.以高质量全面接轨上海推动市域新一轮全方位扩大开放。借上海之势、扬丽水之长,全方位推进项目接轨、科技接轨、人才接轨、金融接轨、服务接轨,打造山海融通共赢的沪丽发展共同体。充分整合利用海外华侨资源优势和“山海协作”制度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7.以改善提升低收入群众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把改善提升低收入群众民生福祉、促进低收入群众持续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和主攻方向,聚力“八个万元”富民增收行动、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行动,有计划、按步骤地调整优化针对生活相对困难群众的日常性帮扶机制和“大救助”体系,提高全面小康质量成色,开创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局面。
8.以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对浙西南革命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系统研究,加强对浙西南革命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利用和价值转化,不断拓宽“红绿”融合发展路径。把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与发展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的先进文化和保护传承耕读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统筹,大力实施“文化+”战略。
9.以教育提质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为重点推动民生事业大发展。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开展教育提质攻坚行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刻总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验教训,组织实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补短工程,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10.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丽水。以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抓手,强化平台、区域、服务、力量、责任“五个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党建统领、“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新征程、新目标、新任务。丽水将坚定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以“丽水之干”奋力打造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精彩书写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