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文字:   打印

全力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典范 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时间: 2020-09-21 来源: 作者: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200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专程到嘉兴进行了为期4天的蹲点调研,认为嘉兴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比较好,完全有条件经过3-5年的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十六年来,嘉兴市紧紧围绕总书记“嘉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谆谆教诲,咬定目标、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具有嘉兴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社会保障扩面提升,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嘉兴正大步奋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在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彰显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一、成就篇

  经过16年努力,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2019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741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6:1,绝对值连续16年保持全省首位,形成了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体系。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突出“高效益”,构筑乡村产业新结构。2004年以来,嘉兴以产业高效生态为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重点,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功能不断拓展。2019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居全省前列,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8.8亿元。一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嘉模式”。全市保持粮食产量五连增,用仅占全省永农面积的10.8%,实现了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7和1/6,总产和单产列全省第一,粮食自给率超过100%,特别是单季常规晚粳稻以百亩方827.1公斤的单产刷新浙江记录。明确将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作为嘉兴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启动实施“五个一百”示范工程(一百个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百个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一百个农业龙头示范企业、一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一百个知名农产品示范品牌),形成以粮油为战略产业,蔬菜、水果、畜牧、水产、蚕桑、花卉苗木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结构,主导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4,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5%,主要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56.8%。以“二产理念、三产思维”发展农业,聚力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全市已实现农业经济开发区县(市、区)全覆盖,开发区合计涉农产值在全市农业总产值占比达10%以上,核心区亩均产出达面上的3.4倍。其中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落地建设的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及产业化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品种均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商用,年产值可达2亿元。二是加速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嘉系统”。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田196.4万亩,占永农面积的75.6%。不断加快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速向乡村延伸成为嘉兴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兴亮点,特别是在农产品网络销售方面,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698个以及113个“淘宝村”和17个“淘宝镇”,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6亿元,数量和销售额均居全国前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制定实施《嘉兴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草案)》地方性法规,建立完善秸秆五大利用模式,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3%。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嘉体系”。培育龙头产业、企业,已创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价值超10亿元的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6条;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浙江青莲公司建成涵盖“良种繁育—生态养殖—肉品加工—品牌门店—文化旅游”的黑猪全产业链,年产值达35亿元。扶持发展小农经济,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经营模式,全市共有家庭农场4344家,总经营面积48.6万亩。

  2.突出“高颜值”,彰显江南水乡新美景。嘉兴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谆谆教诲,坚持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实现了农业农村从传统粗放式、小农户式,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向生态化、规划化、集约化快速转型,并带动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迭代,实现了农村更生态、更美丽,农民更富裕、更幸福。一是生产方式迈入生态纪元。打响了生猪转型提质攻坚战,常年存栏量从最高时的300万头,占全省总量的近五分之一,减少到2018年的18万头,同时,养猪农户从13万户降为30余家规模养殖场,涌现出浙江青莲食品、华腾牧业等多家全产业链布局的牧业企业。五县两区均建成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实现收集处理100%覆盖。实施“两退两进”,全面整治“低散乱”企业,截至2019年底,全市整治“低散乱”企业55750家;腾退低效用地7.79万亩。围绕“工业强市”建设,推进各类工业园区“二次创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市镇工业园区中工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有26家,其中超百亿元的有9家。围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坚决打好碧水提升战、蓝天保卫战和清废攻坚战,2019年,嘉兴三类水质占比达65.8%,同比增加24.7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均列全省第一,同时,今年全部垃圾处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垃圾焚烧处置县(市)全覆盖、垃圾处置零填埋”的市。二是生活方式转型生态循环。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2008年起,启动实施“两分两换”“两新”工程建设,将原来800多个行政村17000多个自然村规划形成400个左右城乡一体新社区和1000个左右自然村落保留点,并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房改造集聚,累计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854个,完成农房改造集聚22.5万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3,节约农村建设用地4.2万亩。三是生态环境加速提升转化深入推进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挖掘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南湖区凤桥镇新民村、海宁市斜桥镇路仲村、桐乡市乌镇镇民合村等3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现国家级传统村落零的突破。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海宁市、平湖市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市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22条(段),秀洲区潘家浜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同时还涌现出了梁家墩、聚宝湾、王祥里等一批“网红示范村”。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营业收入13亿元,年增幅达30%。

  3.突出“高素质”,展现风清气正新气象。嘉兴全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明显改善,连续6年在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中位列第一。一是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网络,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镇级实践所66个、村级实践站980个、各类实践点2369个,其中,南湖、嘉善、海宁被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秀洲、桐乡被列入省级试点。高水平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91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高质量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年人均到馆次数2.6次,图书流通率1.16次,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加速文化便民惠民步伐实现镇村公共文化“两员”全覆盖,切实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谁来服务”难题。深入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创新打造“文化有约”服务平台,共开展送戏下乡3223场,送书763452册,送展览1668场,文化走亲活动共327次,受益人群超过100多万人次,全市全民艺术普及率达40%。三是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到94%,居全省首位。出台《嘉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嘉兴市民公约》。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和特色自然村落保护建设,建成非遗主题小镇3家(油车港镇、西塘镇和盐官景区)、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15个。

  4.体现“高水准”,打造市域治理新格局。嘉兴坚持将协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课题,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覆盖,各地县域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明显提升,幅度最大的海盐县提升了4.35%,同时,全市法院民商事收案下降8.16%,万人成讼率81.04,在线调处万件完成率、用户自主申请率、管理员合格响应率、调解员合格响应率等均超省定指标。二是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能力。按照“缩小版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要求,全市72个镇(街道)全部规范建成综治工作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今年以来,全市各镇(街道)“四平台”累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0779次,线上事件按时办结率始终保持在99.8%以上。三是深化“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市委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意见》,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新时代深化“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划分4365个地理信息网格,建立4649个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将全市1068名市管干部编入网格,12.6万在职党员到网格报到亮明身份,每人联系5-10户群众,让党员面对面、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开发推广集服务群众、收集民意、化解矛盾于一体的微信小程序“微嘉园”,截止2019年底,“微嘉园”用户已超过130万,受理群众报事超2.7万件,办结率90.6%。四是打牢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推动“三治融合”向各领域延伸拓展、积极推广桐乡“三治信农贷”等创新载体,已覆盖该市80%农户。打响“嘉兴无讼”新品牌,围绕“三下降、一上升”的指标,(全市民事案件、刑事发案、信访总量下降、人民群众满意率上升),深入推进“无讼村(社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类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4%,诉前矛盾纠纷化解率上升18个百分点,增幅全省最大。

  5.保持“高水平”,翻开村强民富新篇章。嘉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促增长、稳投资、稳就业,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一是城乡公共服务更趋均等。就业方面,2006-2019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27.1万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7.9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5万人,201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1%;社保方面,全市社会养老保障参保覆盖率在98%以上,户籍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61%;教育方面,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满堂红,海盐县作为全国首批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的2个县(区)之一,成为全国样板;医疗方面,创新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分级诊疗、社区责任医生签约“三位一体”模式,基层就诊率达到68.42%。,2019年在全省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中获得全省第一。二是强村富民,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从2009年开始,嘉兴市以经济薄弱村这一“短板”为抓手,连续出台三轮“强村计划”,特别是在全省首创“飞地抱团”发展模式,从单村发展物业经济的1.0版,到镇域联建发展优质物业的2.0版,到通过县级优质发展平台跨镇建设高标准高收益物业项目的3.0版,到实施对口帮扶、合作共赢的跨市、跨省飞地产业项目的4.0和5.0版,再到带动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的6.0版,不断提升拓展“飞地抱团”发展项目的品质和内涵,已成为强村工作最管用的招数。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飞地抱团”项目97个,涉及1227村次,其中薄弱村448村次,项目总投资92.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11.4亿元,项目用地4046.2亩,收益率普遍达到8%-12%,实现了县域抱团项目全覆盖、集体经济薄弱村全打包、“消薄”任务全兜底。三是打好脱贫攻坚仗,农民“幸福感”显著提升。2019年,全市认定低收入农户1.72万户、3.02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37元,同比增长14.1%,两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二。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同标同保,户籍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创新高,达到99.61%,低保、低边和特困供养人员医保费的个人缴纳部分由政府承担。

  6.激发“高活力”,创新乡村发展新机制。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并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成率99.93%。2015年起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合同签订率达96.2%,权证颁发率达94.4%。2009年起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农户总量完成率达72.9%。2008年起全面实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全市99.9%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权分红,2019年分红村达到250个,占总村数29.2%;分红金额1.35亿元,累计分红5.87亿元。二是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农合联“三位一体”改革构想。嘉兴作为全省“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的试点单位,在生产合作方面,一站式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019年各中心服务总面积43万亩,辐射种植大户8万余户;在供销合作方面,建立农产品品牌覆盖网,打造以“嘉田四季”区域公用品牌、“嘉禾嘉米”集体品牌、“嘉兴葡萄”地标品牌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群、品牌链,其中区域公用品牌基本实现市县覆盖,全省唯一,如,嘉兴水果市场占地540亩、2019年交易额343.6亿元,稳居全国同类市场前三位。在今年疫情期间,全系统17家市场主体帮助192个生产主体销售农产品约1300吨,占滞销量三分之一;在信用合作方面,实现供销社农信担保公司区域全覆盖、农合联合作社会员授信全覆盖。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嘉善县创新推出“强村贷”产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经济薄弱村受益面达到100%。桐乡市全国率先推进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海盐县全省首创农村土地流转费履约保证保险。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国首发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四是推进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新居民居住证制度改革,推进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制度。建立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制度,完善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转变户口迁移管理方式,从2016年起,嘉兴放开各县(市、区)的落户限制,并实行市内户口自由迁移。

  二、经验篇

  1.始终将红船起航地的政治担当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典范”的使命担当作为发展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是持之以恒抓推进。十六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在2003年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拉开了我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序幕;2004年,市委下发《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嘉兴成为全国第一个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的地级市;2008年,我市被列入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三大试点之一,标志着我市城乡一体化进入纵深推进阶段;2013年,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位居全省首位,处于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是全省唯一所辖县(市)全部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的地级市。二是因势利导求突破。嘉兴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导向,从自身地域特点出发,遵循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2004年,城乡一体化实施伊始,嘉兴根据本地实际,选择城乡差距较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方面作为重点突破环节,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2008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时,嘉兴选择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土地制度、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区域统筹)作为工作重点,具体工作中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农业经济开发区、“未来乡村”、村庄名师工作室、大救助体系覆盖乡村、飞地抱团模式与扶贫等均为全国或省内首创。三是凝心聚力谋发展。为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以书记、市长任组长,以分管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县(市、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年度主要工作任务列入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市级部门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宣传造势,扩大群众知晓度、参与度,共同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坚定的政治担当和坚决的使命担当,嘉兴十六年来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实现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农民收入水平全国领先的显著成效。

  二、始终坚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构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的发展格局,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如,在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上,深化统筹城乡就业改革,完善平等就业的政策体系,基本实现了公民的迁徙自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稳得住、干得好。2019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达67.4%,提升幅度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7个百分点。2019年,嘉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3.6%,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首要来源。在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上,嘉兴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市县镇村四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出台了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农业法人化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率先在全省开展以农房搬迁集聚、宅基地复垦为主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千万工程”和美丽嘉兴建设。2018年,嘉兴率先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念,全面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统筹城乡发展。在强化乡村资金投入上,嘉兴深入实施强镇扩权,强化新市镇在统筹城乡中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作为产业平台整合提升的重要阵地,将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设作为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特色小镇12个,市级特色小镇23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7个,在全省保持了“数量领先、质量争先”优势。

  实践证明,嘉兴坚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一方面使城镇成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又使乡村成为了城镇的后花园和蓄电池,实现了城乡互融互促,相得益彰。

  3.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三农发展的动力源,以勇猛精进的精神争当排头兵,勇做探路者。十六年来,嘉兴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致力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深化征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一系列城乡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影响城乡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如为破解农村“融资烦、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嘉兴推出支持民营企业票据贴现专项产品“民票通”,2019年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5600万元;创新“央行微e贷”,全国率先采用“先贷后借”模式发放再贷款,2019年办理再贷款25.7亿元,居全省前列,惠及民营、小微企业5000余家,节约融资成本近8000万元。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嘉兴深耕“飞地抱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模式,从飞地抱团1.0版到6.0版,由县级统筹、跨镇发展,鼓励村将低效土地进行整治复垦,腾出用地指标,异地“飞”到规划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优势地段抱团发展物业经济,不断创新发展品质和内涵,年经常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村全面转化,年经常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为探索新时代下乡村治理有效的科学模式,2013年以来,率先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订立村规民约,为全体村民的行为规范划定标线。组建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对村里发展项目的规划、重大活动的开展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建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逐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并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

  实践证明,嘉兴正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三农发展的动力源,以勇猛精进的精神、以“不畏艰险、冲破藩篱”的态度,争当排头兵,勇做探路者从体制和机制上双管齐下,成功拆掉了城乡“二元结构”这堵墙,走出了一条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路。

  4.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把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年来,嘉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我们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鲜明导向。如,为简化群众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在全省率先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政务服务模式,特别是注重推动便民服务向乡镇延伸,统筹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户籍管理、商事登记和纳税等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目前全市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市”的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镇、村便民服务全覆盖。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嘉兴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路网、公交网、供水网、电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城乡互联共享,农村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政村率先通达公交的地级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5%以上;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市;城乡一体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应急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统筹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实现全覆盖,集团化办学和学校共同体覆盖率达90%;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30分钟和城市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城乡居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可及性达到100%,镇、村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率100%;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社会养老保障参保覆盖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在98%以上。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推进中,南湖区打造专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垃非”考核系统,贯通垃圾“分、收、集、运、处”各个环节的全链条,实现了全区34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探索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南湖”模式。平湖探索创新“股份分红+善治积分”收益分配模式,在传统股金分红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村集体经济股东户每年度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垃圾分类等村中心工作中的表现情况,以善治积分高低排序,确定“三治信农贷”的申请次序和授信标准,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缺位的问题,先行试点通界村农户乡村治理参与率100%,推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354个。

  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厘清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的边界,把发动群众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和各环节,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能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三、展望篇

  嘉兴将进一步发挥城乡发展均衡协调的优势,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为路径,以“十百千”示范创建为引领,实施产业提质、乡村靓化、新风引领、村域善治、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六大行动,全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建设充满江南水乡韵味和红色文化元素的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

  1.坚持高质量全面融合,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展现“生产美”。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彰显现代生产力特征的综合乡村。一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为目标,以“提高质量、提升效益”为中心,以服务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服务农业、智慧农业,走产品优质、产出高效、产业融合、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二是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质量。聚焦村级工业集聚区、产业平台和“厂中厂”,在“低散乱”企业整治上提速攻坚。充分发挥“两创”中心在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打造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载体和平台,加快推进产业、功能、服务、人才等高端产业要素向园区集聚,着力提升特色园区品质、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发展农村新经济。挖掘农业生活、生态功能,鼓励发展集采摘、观光、农作体验、农耕文化传承、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农业。推动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康体养生、民俗特产、农业产品、特质文化和美丽交通的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精品线路。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农房、田园等,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实现路径,加强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基地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加快建设、改造、提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推动农产品冷链、储藏、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2.坚持高层次共建共享,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展现“生活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和传承传统耕读文化、慈孝文化、乡贤文化,结合现代文明要素和现代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培育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城市文明形态兼收并蓄的新型文明形态。一是文化引领,留住乡村之“魂”。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两手抓,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挖掘传承一批具有嘉兴味道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文化记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促进优秀乡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倡导移风易俗,培育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是民生为先,提升乡村之“神”。深入开展强村计划,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平均增幅。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创业,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稳定调资体系,探索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终归并”机制,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三是科学治理,净化乡村之“体”。深化“网格化连心、组团服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全面推广“股份分红+善治积分”收益分配模式,推进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基层延伸,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3.坚持高标准全域推进,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展现“生态美”。突出本土化、特质化与国际化、全球化的深度融合,用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服务配套,形成具有“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特质的江南水乡名村。一是提升乡村规划水平。健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四级体系,统筹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镇(街道)和美丽乡村良性竞争、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联动发展,着力构筑“城在田中、田在城中、城田相融”的总体格局。二是提升村庄建设风貌。凸显水乡风貌,坚持以水为脉打造特色风貌。凸显田园特质,增加景观功能、休闲功能、旅游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现“田园变公园、农业区变风景区、美丽乡村变美丽经济”。凸显人文特色,开展古桥、古屋、古石碑、古树名木的保护和修复,深度挖掘提炼村庄文化内涵,整理和发掘文化遗存,打造一批“可阅读”“有记忆”“能漫步”的乡村。三是强化全域秀美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线、精品村、精品示范村(3A级景区村庄)和优美庭院示范户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大力实施千村万树工程,深入开展美丽河湖、美丽通道建设,集中开展田园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努力打造“点线面”合一的全域美丽大格局。

  4.坚持高效率推进,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坚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研究制定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打造嘉兴样板、提供嘉兴经验。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进一步压实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员、群众创业致富,激发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深化村社书记“领雁工程”“党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建强基层党组织,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发挥好党员中心户作用,健全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有效覆盖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推进基层减负活动,坚决清理整治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考核,坚决纠正过度留痕管理等各种形式主义。二是强化支持保障。强化政策支持,在计划安排、项目立项、资金投入、力量配备等方面给予倾斜。落实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农村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充实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加强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普惠体系,鼓励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乡村振兴。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三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发证。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政经分开”试点,健全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制度。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健全农民合作基金和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运作机制,全面推进镇级农合联实体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