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文字:   打印

数字赋能 幸福宜居 书写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
时间: 2020-09-21 来源: 作者: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是浙江省省会、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近年来,杭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提出的系列指示精神,瞄准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以数字赋能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谋划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城市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数字治理全国领先,城乡面貌实现了美丽蝶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进一步擦亮了“人间天堂”的幸福美好底色,书写了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

  一、时代答卷:数字赋能高水平小康的杭州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赋予杭州“领跑者”的使命,要求杭州在全省各项工作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在决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之路上,杭州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勇立潮头担使命,以数字赋能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让城市更智慧、让人民更幸福,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实力更雄厚: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持续增长

  瞄准高水平小康目标,持续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效应不断放大,有力打造了动能强劲的城市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充分展现了“重要窗口”省会城市的硬核实力。2003年“八八战略”实施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实现了从千亿级到万亿级的跨越,从2003年的178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5373亿元,总量排名全国城市第9,人均GDP达到2.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19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95亿元,占GDP比重24.7%,数字经济已成为杭州高水平发展的主路径、主引擎。

  (二)治理更智慧:“城市大脑”赋能治理现代化

  杭州在全国率先建设城市大脑,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智慧城市。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实际管理人口超1600万的大城市,数字赋能让杭州城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杭州持续推出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的数字治理成果,不断优化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数字系统解决方案,11大系统、168个数字驾驶舱和48个应用场景全面推进,在“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等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杭州正日益成为新型智慧城市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策源地和样本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三)营商更便捷:打造“指尖上的行政服务中心”

  数字赋能让城市服务触手可及,让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杭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打造“移动办事之城”,全面拓展“一证通办”“刷脸可办”“移动能办”,努力打造“指尖上的行政服务中心”和“永不落幕的办事大厅”,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前茅。杭州首创“亲清在线”,实现企业诉求在线直达、事项在线许可、政策在线兑付、服务在线落地、绩效在线评价,让惠企政策直达企业和员工,传递政府最大诚意,体现企业最大诚信,打造了一站式、一键通的政务服务系统。

  (四)城市更宜居:构建多层次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以大数据综合应用为支撑,持续推进数字化民生建设,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力求使市民享受到切实的便利和服务。持续推进了数字技术在教育、医疗、旅游、城管等诸多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推出了更多可亲、可感、可用的便民应用场景。便捷泊车、舒心就医、欢快旅游、街区治理等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基本实现了“先离场后付费”“先看病后付费”和“20秒景点入园”。杭州是全国第一个无杆停车和急救车不必闯红灯的城市,第一个创设“数字公园卡”和入园入住无需排队的城市,第一个就医后“最后付一次”的城市,第一个“用一部手机治理一座城市”的城市,数字赋能让市民生活更方便、更美好。

  (五)人民更幸福:全国唯一“幸福示范标杆城市”

  坚持数字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特色优势,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杭州连续13年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和“美丽中国样本城市”成为杭州城市形象的新名片,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成为“人间天堂”的新标识。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遗产彰显了城市深厚文化底蕴,成功入选“全球15个最佳旅游实践样本城市”。人才净流入率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连续9年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为全国“双创”示范城、全球创客集聚地。数字、生态、文化三者相得益彰,杭州正朝着“颜值高、气质好、国际范”的世界一流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二、创新实践:数字赋能高水平小康的杭州举措

  (一)数字赋能经济转型,让动能更持续、更强劲

  早在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杭州考察时强调,杭州一定要做经济强市,要看看优先发展什么?现在受制于什么?如何突破瓶颈?如何抢占制高点?要在扩大开放上下功夫,在人才和科技支撑上下功夫,把杭州建设成为创业者的天堂。“两个什么”“两个如何”对杭州长期创新发展形成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从建设“天堂硅谷”,到发展创新型经济,再到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杭州在全国率先组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资源管理局。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资源平台、首个数据资源开发协会、首个城市数据大脑规划、首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首个互联网法院也都相继诞生在杭州。经过长期培育发展和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杭州在全国率先趟出了一条数字赋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2019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长19.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31.7:66.2;数字经济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96亿元,同比增长14.8%。自2014年以来,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1.以“数字产业化”打造新经济发展样本。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营商环境,杭州孕育了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并不断培育、激发、助力其赋能产业、构建生态的能力,让大树底下也能草木繁茂,不断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驱动的新经济样本效应逐渐显现。一是聚焦优势产业,数字经济“国字号”品牌持续擦亮。瞄准信息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核心产业,杭州集中精力持续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国际级软件名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云计算之城等数字经济品牌不断放大。自2018年以来,软件业务收入居全国中心城市第五位,总量占浙江省八成以上。2019年实现增加值2889亿元,同比增长15.7%。杭州集聚了阿里云、网易云、华数云等一大批重量级云平台,是全国5个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之一。二是聚焦新技术突破,全力打造全球创新大平台。关键技术是核心竞争力,靠化缘要不来、靠买也买不来。杭州着力突破“卡脖子”瓶颈,抢抓国产替代机遇,加快数字安防、通信网络设备两大主导产业链提升,精准服务海康、大华破解产业链“断供”难题;全力加大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凝聚杭州的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三是聚焦强链补链,不断做强数字新产业。“链”稳方能“业”安。瞄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供应链,杭州着力做好强链补链工作,既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同时做强集成电路等基础“硬”产业,加快发展量子通信、区块链、航天航空等未来产业,千方百计实现产业“自循环”。当前,杭州已成为区块链国内发展高地,中国区块链之都的地位正在加速形成。

  2.以“产业数字化”构建智能制造新模式。聚焦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杭州大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动产业提档、企业提效、平台提能,推进大规模计划改造、绿色改造,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一方面,坚持“互联网+制造”理念,不断加速数字化改造,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杭州率先走出了一条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驱动的智能制造之路。截至2019年底,全市超过70%的规上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其中,在杭州诸多企业已深入应用实践的ET工业大脑,开启了大数据在制造决策辅助、工艺修正、智能控制、能源管控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已在全国多地推广。同时,持续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精密制造、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全球化产业链,高效配置要素资源,全面提升创新支撑力、产业引领力和整体竞争力。

  3.以“六新”建设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升级。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承接新的历史使命,杭州开启了以“新基建、新消费、新制造、新电商、新健康、新治理”为主题的“六新”行动。这是杭州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提升城市综合能级的“新支点”。一是“新基建”催生“新产业”。实施智慧城市感知系统建设,重点推进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超算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基建,截至2019年已建成5G基站12153个,约占全国的9%、全省的49%,5G网络连续覆盖1400平方公里。实施智能交通体系和智能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城市无人交通系统,率先实现Level4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商业化运营,完善城市仓储和物流基地布局,大力发展无人配送产业。二是“新制造”深挖“新动能”。全面推进26个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应用平台建设,深化实施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等行动,打造工业互联网建设杭州模式、做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进硬核技术攻关、加快数字化园区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赋予新动能。三是“新电商”带动“新消费”。杭州每年约有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扶持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直播、数字影视、互联网广告、数字体育、数字旅游等“宅经济”产品和数字文娱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全国超过80%的大小电商App、网红主播卖家、创业孵化公司都栖息在杭州,培育了薇娅、烈儿宝贝、瑜大公子、雪梨等网红主播40万人,在陶宝直播排名榜上稳居第一。

  (二)数字赋能城市治理,让城市更智慧、更聪明

  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城市治理也寄予了厚望,强调“杭州要增强依靠科技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天堂硅谷’建设。”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发展智慧经济、建设智慧城市。2016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次年实现不动产登记“60分钟当场领证”、85%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进行网上办理的杭州速度;同样在2016年,杭州启动城市大脑建设,开启了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2018年,杭州提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让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2019年以来,杭州城市大脑从“交通治堵”走向“全面治城”“精准治疫”。

  1.高能级探索城市数字治理系统方案。自2016年杭州首创“城市大脑”开启城市数字治理以来,“城市大脑”建设不断实现顶层优化、功能迭代、体系完善,由“单兵突进、试点先行”向“纵深推进、全面提升”转变,逐步实现“让城市会思考,让人民更幸福”的目标。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坚持“全周期管理”“平战结合”“便民惠企”和“撬动变革”等理念,从理念、架构、组织、机制等方面,不断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向纵深推进、全面提升。二是完善系统架构。杭州城市大脑构建了“一整两通三同直达”的中枢系统(即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的海量基础数据,推动系统互通、数据互通,促进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形成了“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的运行模式(即推动城市治理者的“驾驶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乘客端”同向发力、交互赋能),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杭州特点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探索出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的特大城市治理新路子。三是注重治理升级。杭州城市大脑应用实现了从“数字治堵”到“数字治城”“数字治疫”的全面拓展。“数字治堵”通过“城市大脑”对交通态势全维度掌握、车辆全样本分析、数据全流程监管,实时采集车流变化数据和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首推交通延误指数,使平均通行速度提升15%。“数字治城”则将“城市大脑”应用拓展到城管、旅游、医疗、环境和信用等城市全场景中,使其融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红、黄、绿三色的健康码,是杭州“数字治疫”的创新之举,从2020年2月在全国率先推出,如今已推广到全国,迄今累计申领量已经突破2100万人,使用量超过15亿次,向全球治疫输出了杭州方案。

  2.高水平锻造城市数字治理实战能力。不久前正式上线的“数字驾驶舱”是杭州“城市大脑”应用功能的又一跨越式拓展,让“用一部手机治理一座城市”变为现实。一是以“数字驾驶舱体系建设”锻造实战能力。通过不断完善数字驾驶舱体系,推动形成覆盖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的“五级机长制”,由上级为下级负责帮助解决共性难题,形成绝大多数事项在街镇层面解决、少数事项在区级层面解决、极少数重大突发事项提到市级层面解决的良好局面。二是以“数字驾驶舱数据呈现”锻造实战能力。通过构建指标分类、全域协同的驾驶舱数据呈现系统,完善全市城市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一张图”;统一构建公共卫生、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空间、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生态环境、消防等领域应急系统数字驾驶舱,消除城市治理盲点。三是以“数字驾驶舱权限设定”锻造实战能力。不断完善数字驾驶舱权限设定、指标监测、任务下达、决策参考等功能,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呈现个性化的驾驶舱界面,让不同城市管理者拥有相应的查看、使用、操作权限。增强对城市运行核心关键数据监测能力,完善监测指标规则,提升系统预警和应急处置预案启动的触发敏感度。

  3.高标准提升城市数字治理精细水平。杭州既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城市治理,又下足精益求精的“绣花”功夫,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的社会治理格局把数字治理的脉络深入城市的每个细胞,运用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治理的精细品质。精细化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网络,推动镇街、社区、网格等社会治理单元精准落图入网进舱,实行网格地理信息数字化,使网格员可以“一机在手、一端通办”。同时,精细化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对各地各条线业务部门基层治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梳理,推动实现跨部门业务联动和平台互联互通,推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基层治理四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在信息快速交互基础上及时分析研判、落实风险预警、快速应急处置,切实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实现“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周期管理。

  (三)数字赋能民生保障,让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杭州政府坚持互联网思维和“店小二”服务理念,在民生公共服务领域全力推广运用大数据技术,让民生服务更及时、更精准、更优质。

  1.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力打造“政府数字化转型标杆市”。杭州在推进“最多跑一次”的纵深改革中,紧盯群众最迫切需求,努力做到改革更高质量推进、业务更高水平协同、服务更高标准落地。一方面,持续深化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改革和网上信访“最多跑一地”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平台有效融合,为企业服务保持常态化、长效化,力求在“关键小事”上做好服务民生大文章。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工程”,全面深化“无证明化”改革,推动“一件事”全流程网上掌上高效便捷办理,推出了一批“智能秒办”“无感智办”事项。目前,杭州市民医保事项均可网上办、掌上办,“一手房”登记实现“跑零次”,全市城镇单套商品住宅实现了1小时领证。通过大数据计算形成的“杭州健康码”,不仅有效助力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和居民出行,而且正在不断实现功能拓展,陆续实现了网上预约、互联网诊疗、体检报告查询等各类“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实现“一码在手,就医全程通”,广泛运用于城市全人群、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成为助推“健康杭州”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

  2.以“亲清在线”为突破口,推动数字赋能民生再升级。杭州首创的“亲清在线”,让惠企政策直达企业和员工,传递政府最大诚意,体现企业最大诚信,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具体实践,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载体。一是实现“精准兑付”,助力营商环境更优化。“亲清在线”平台首先以“1+12”惠企政策中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员工的小额资金兑现为切入口,点对点线上即报即核秒到账。迄今已累计为15.5万家企业、78万群众点对点兑付政策资金13.3亿元。二是实现“五大转变”,助推政府服务流程再造。“亲清在线”平台以数据协同、在线互动的方式,帮助政企对接实现五大转变:政企交流从“上门收集”转变为“在线呼应”;政务服务从“坐店等客”转变为“互动平等”;政策制定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政策兑现从“层层拨付”转变为“瞬间兑付”;政策效果从“绩效后评”转变为“实时可测”。三是实现“撬动改革”,助力政务服务更优质。不断放大“亲清在线”的理念、方法和机制,积极探索开展云招商、云招聘、云签约等云服务,通过杭州“读地云”向全球发布45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首次实现土地招商、签约、交易、监督等全流程在线闭环运行。通过在线平台打造,以“减法”促“简政”,努力打造一站式、一键通的政务服务系统,倒逼行政流程再造,逐步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移动办。

  3.不断推出“场景应用”,全方位高质量推进幸福城市建设。杭州城市大脑已建成涵盖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数据资源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优化交通系统应用场景,杭州在近三年人口净增120万、总路面通行面积因施工减少20%的情况下,实现了交通拥堵排名从全国第2名下降至57名。优化文旅系统应用场景,通过商业数据与政府部门数据的多维融合,推广“10秒找空房、20秒入园、30秒酒店入住”“多游一小时”。优化停车系统应用场景,借助城市大脑便捷泊车“先离场后付费”场景赋能,大大提升了杭州停车场的泊车量。开发道路延误指数,重新设置交通指示牌,让老百姓从“找不到车位”到“抬头见车位”。优化医疗系统应用场景,整合医院支付流程,推广“先看病后付费”。

  三、经验启示:数字赋能高水平小康的杭州思考

  (一)数字赋能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调研时指出,我们一年忙到头,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杭州以数字赋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真正让全市人民享受了数字经济的红利、数字治理的便利、数字民生的福利,让市民群众幸福写在脸上、直抵人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期盼更加强烈。杭州的实践证明,数字赋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使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数字赋能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杭州作为资源小市,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两手抓、两手硬”,把做强数字经济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一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杭州实践充分说明,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动摇,在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才能成功跨越关口、实现蜕变。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说,杭州数字经济逆势上扬,大量“新物种”茁壮成长,看似“应急之举”,实际上是多年耕耘的“厚积薄发”、动能转换的成效显现。面对新形势,杭州必须咬定目标、保持定力,不变频道、加大力度,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巩固传统产业制胜优势、强化新兴产业领先优势、培育未来产业竞争优势,积极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城市。

  (三)数字赋能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把握数字化带给社会治理变革的新机遇,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杭州是城市大脑的诞生地,在城市数字化方面作了先行探索、形成了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也对杭州城市大脑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杭州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近年来,杭州树立全周期管理、平战结合、便民惠企、撬动变革、安全高效的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的条例和规划,持续推出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的成果,不断优化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数字系统解决方案,使杭州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策源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实践素材。实践证明,数字化为城市社会治理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对政府而言,数字化将开启全面数据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对社会而言,数字化将极大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对个人而言,数字化将实现个体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解决。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只有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才能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这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四)数字赋能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坚持超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浙江就启动了数字浙江建设,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始终走在前列。2012年,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的黄坤明同志指出,杭州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树立大科技、大创新、大发展的理念,把创新强市战略贯穿到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之中,把发展创新型经济摆上重要位置,实施“一把手”科技创新工程,真正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并带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意见》。之后,杭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推进创新强市战略,瞄准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持续加大新旧动能转化,全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度推进“三化融合”,才有了今天的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实践证明,制度是对实践探索、经验积累的凝练升华,制度优势是最大的治理优势、发展优势。数字赋能高水平全面小康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创新成为展示优越性的关键之举。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顺应时代发展,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城市发展的全方位变革,从制度设计源头出发,彻底破除“一贯如此”的路径依赖、“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倒逼政府自身改革,为城市和社会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赋予了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杭州作为浙江“三个地”的省会城市,在数字赋能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理应主动扛起使命担当,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以“领跑者”的责任、“弄潮儿”的闯劲、“施工队”的作为,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努力让世界透过杭州全面领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无穷魅力。

  

  附:杭州实践案例

  案例1.“杭州健康码” 引领全球疫情防控实现智能化

  为了加快疫情防控,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在今年2月11日,率先上线“杭州健康码”,运用数字技术加强疫情防控,实施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方便市民群众出行。

  “杭州健康码”正式启用后,单日入杭人数就有了明显上涨。2月12日,单日入杭人数为167024人。到2月13日,这一数字已达178190人,较2月8日增长近一倍。同时,大量返岗复工人员在支付宝内申领健康码,上线首日访问量即达到1000万,日最高使用量达2170万次。

  事实上,正是“杭州健康码”,为人员和车辆的通行,以及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便利,也为政府部门依法科学管理,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保障。

  此后,杭州进一步丰富健康码应用,密集推出“杭州健康码”+“心理援助”、“网约车”、“电子健康证”、“健康档案”、“驾驶培训”、“一键急救”等功能,并与其他省市建立了健康监测互认机制,进一步实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社会治理智能化。

  从点到面,由此及彼。健康码在杭州的高效使用,让防疫与复工的两难处境柳暗花明,并迅速引起全国关注。从2月11日在杭州上线,到2月17日“跑”向全国,短短一周,健康码为全国快速“动起来”提供了“杭州方案”。2月底,以“杭州健康码”为蓝本的全国性健康码正式上线,全国超过200个城市推广使用健康码。事实上,正是“杭州健康码”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实践样本和重要参考,进一步引领全球疫情防控实现智能化。

  案例2.“亲清在线” 打造一站式、一键通政商服务平台

  今年3月2日,在“战役情促发展”的大背景下,杭州“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数字平台——“亲清在线”正式发布并上线运行。

  “亲清在线”功能包括企业诉求在线直达,企业可将问题在线随时随地一键直达政府;政府政策在线兑付,不需要提交任何材料;政府服务在线落地;服务绩效在线评价;政务审批在线实现等。在4个月时间内,杭州密集推出152条政策,21亿元“红包”“点对点”直达企业和员工,勾勒出了一幅数字政府的全新图景。

  仅仅4个月后,7月3日,“亲清在线”全功能发布,在原有的“惠企政策”“诉求直达”版块基础上,“在线许可”“互动交流”两大版块也正式上线,进一步推动杭州政务服务实现跨越式升级。

  “在线许可”版块分类设置了“投资审批”“商事登记(准入准营)”“经贸服务”“资质认证”“员工管理”以及“其他事务”等六大子版块,首批上线83个“高频使用”的企业事项,试运行以来,已累计服务次数18万余次,累计服务企业2.2万余家次。

  其中,“投资审批”子版块以工业项目为突破口,将企业线下咨询线上留痕的办事模式,变为线上全流程导航模式,以开工前需要领取的“三证一表”作为核心环节,将全流程申报材料从46份减少到9份,填写字段从314个减少到30个。企业开办流程重塑后,办理步骤从11个精简到5个,审批办结时间从1天压缩到30分钟。

  案例3.道路治理 “首堵”医院一“招”畅通

  浙一、浙二是浙江省规模最大、日门诊量最多的三甲综合医院,就诊停车需求每天超过10000辆,在高峰时段有400余辆车围绕两家医院排队等候,最长入院等候时间近4个半小时。

  为了解决“首堵”医院的停车难题,两家医院所在的上城区小营街道迎难而上,借力城市大脑,全力破解顽症痼疾。街道以“绣花功夫”充分挖掘医院周边2.5公里范围内的写字楼、居民小区、公共道路等泊位资源,在8个月里出动700余人次,摸排出停车场和公共道路泊位共计3309个,通过场库导视系统设计6条最优停车轨迹,打造15分钟停车圈。通过解放路、庆春路两处动态可变导视牌实时发布信息,推送比选最优停车方案,把城市大脑运算数据转换为可识别路线,引导就诊车辆快速达到周边停车场,实现“低头找车位”到“抬头见车位”的转变。联合交警、城管、公安等部门力量,集中拆除医院周边663米隔离带,取消排队专用车道,变“等候车道”为“即停即走缓冲区”和“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区”。

  自运行以来,初步实现了“道路回归通行,停车回归场库”的治理目标,周边交通环境明显好转。就诊车辆实现“即停即走”,平均停车时间从90分钟下降为15分钟,排队长龙消失了;通过对零散泊位的归集利用,日均导流停车393辆,泊位效率提高了;解放路、马市街、庆春路、直大方伯拥堵打结现象显著改善,主要道路通畅了。

  案例4.无感停车 加快提升城市数字治堵精细水平

  无需取卡,无需掏钱包,甚至不用拿出手机,就可以在停车场一路通行……这样的场景,在杭州已经司空见惯。截至目前,“无感停车”功能已可在杭州2000个停车场使用,覆盖杭州主城区85%以上的停车场;实现“先离场后付费”泊位由4月底的36万个增加到68.9万个,累计提供537万次服务。

  据悉,开通无感停车仅需几秒钟。车主打开支付宝APP,搜索“便捷泊车”,进入“便捷泊车”小程序,根据提示输入车牌号和开通免密支付即可。绑定成功后,车辆经过收费站时通过识别车牌号扣除费用,自动抬杆。与传统收费方式相比,省去排队时间,每辆车通行时间由原来的10秒缩短至不足2秒。

  不仅如此,在杭州部分区域,已经实现了“无杆停车”。杭州云栖小镇停车场就将传统的起降道闸杆去除,代之以无杆出入场,离场时将账单通过短信推送至车主手机,实现先离场,后付费,解决出口排队缴费的难题。

  据测算,拆杆之前平均停车时间23.4秒,拆杆后平均时间2.6秒,车主平均停车时间缩短了9倍。此外,车主不但能得到“智慧秒停”“先离场后付费”等服务,在找不到停车位时,还会收到周边停车场的实时空闲车位状况提醒,一键导航前往。

  案例5.舒心就医 医疗卫生服务流程深化再造

  为了使看病更便捷,让患者少跑腿,杭州始终积极拓展智慧医疗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从分时段预约挂号、24小时自助挂号、诊间结算、床边结算、诊间预约检查、先诊疗后付费等智慧医疗服务,实现“全院通”结算、“全自助”应用、“全人群”覆盖、“全城通”应用,从诊间结算到一站式入院准备中心,从“区域医联体”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一个窗口证照审批到证件办理一证通……在杭州的卫生医疗系统,越来越多举措让杭州市民体会到了“最多跑一次”的便利,跑出了杭州的加速度,也跑出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最多付一次”、出生“一件事”已经成为杭州医疗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生动标签。

  “最多付一次”是指患者可以根据个人信用情况获得门诊、急诊500—5000元不等、住院15000元的信用额度。在这个额度内,患者整个就诊过程中不需要支付费用,可在就诊结束后48小时之内,或者离院前通过自助机或手机等进行支付,甚至可以对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看病产生的所有应付费项目进行合并支付,真正做到“最多付一次”。截至去年11月30日,全市11家市级医院、38家区县(市)级公立医院、19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省级医院、5家专业站所和1家民营医院共计253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提供“最多付一次”服务,已有2391万人次获益,就诊时间平均缩短1小时。

  出生“一件事”是指新生儿出生办手续就像“网购”一样,手机点点,多证一站办理。2019年,杭州市卫健委牵头将改革视角从部门内部“单个事项”向群众眼中“一件事情”逐渐转变,探索建立市级出生一件事多证联办系统,建立了便民、惠民、高效、经济、具有杭州特色的“出生一件事”办理模式。

  目前,全市所有助产机构都提供“出生一件事”联办服务。截至去年11月30日,通过杭州市出生“一件事”服务已提交联办申请18070件。群众通过一件事联办,年均可减少群众跑腿40万次,人均缩短办理周期6个工作日。

  不仅如此,通过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目前杭州市医疗保障局办事事项已实现100%跑零次,其中个人事项已实现100%“一证通办”,各类事项均可以网上办、掌上办。

  案例6.“多游一小时” 全面提升旅游幸福感

  “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在杭州,通过数字赋能文旅行业,已经实现让游客“多游一小时”的数字化场景应用。

  所谓“多游一小时”,便是针对旅行途中常见的堵车、排队、等候、信息不对称、资讯获取慢以及“游占比”低下等“痛点”,针对性地通过数字场景逐个突破,将省下的1小时用于纯粹的旅游体验,大大节约了游客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出游效率。

  具体而言,想要找酒店,只需要通过“找空房”小程序和96123旅游咨询服务热线这两个渠道,就能让游客基于当前定位和价格偏好,找到附近的酒店空房。

  到达酒店后办理入住,住客通过自助入住机,扫描身份——确认入住——领取房卡这三步,30秒就能完成,平均节省4分钟。目前全年已服务人次超70.3万。

  想要去景点,只需要打开支付宝,在闸机上扫付款码便可直接入园;或通过线上预订门票后,输入相关信息,线下扫码入园,免去窗口排队购票,实现20秒入园。据初步统计,该场景应用全年服务358万人次,让岳庙景点减少了1/3的人工窗口。

  目前,“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等场景应用,已服务超过300万人次。

  案例7.网格数字化 全面提升社会基层治理精细水平

  杭州火车东站今天到达多少人?预计发送多少人?客流疏散方式是什么……在杭州市江干区基层治理综合信息指挥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想要了解这些信息,不用问中心工作人员,看大屏幕就一目了然。

  江干区地处杭州东大门,辖区内不仅有亚洲最大铁路枢纽杭州火车东站和长途客运中心站、多个高速入城口,还有7.4万余家企业、38个专业市场,流动人口逾62万。为守好这道“门”,一张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网”迅速铺开。

  通过“大数据+网格化”,杭州在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基层治理四平台”的基础上增设疫情防控类事项上报流转处置功能,创新搭建“疫情防控数字驾驶舱”,通过种种智慧治理方式,将各类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比如,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了和疫情防控相关的事情,不用像过去那样通过平台向社区、街道、区层层上报,区里再分流给相关责任部门,由该部门下派到属地分局;现在网格员把问题录入平台后,街道可直接自动派单给相关部门属地分局,解决了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

  两个月内,仅江干区就有2000余起疫情防控类事项得到快速处置,一次次数据流转间,精密智控的脚步越走越有力。

  案例8.阿里达摩院 勇探未来技术“无人区”

  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于2017年10月,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开展基础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研究。阿里巴巴达摩院设立机器智能、数据计算、金融科技和X研究方向,成立14个实验室。

  达摩院现有300多位核心研究人员,分布在杭州、北京、上海、新加坡、以色列、西雅图、硅谷等城市。目前已全职拥有国家/省级千人称号的专家近30人、知名高校教授30余人、IEEE Fellow级别科学家10余人。达摩院与全球顶级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合作,构建开放的全球产学研技术合作生态,并正在探索自主研究与合作开放相融合的人才资源模式。在联合科研基地方面,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在科研项目方面,设立阿里巴巴创新研究计划科研基金,与全球50多所高校开展项目合作,目前在运行的项目超过200个。

  瞄准未来技术“无人区”,高点定位孕育尖端成果。达摩院量子实验室于2018年5月在世界上率先成功模拟了81(9x9)比特40层的随机量子电路,超过谷歌之前公布的49比特量子随机电路,被纽约时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2019年9月完成了第一个可控量子比特研发工作,目前已具备量子芯片全链路能力,新型比特在单比特操作精度等多项指标实现国际领先。

  案例9.ET工业大脑 为产业数字化装上“最强大脑”

  ET工业大脑,是阿里云于2017年3月宣布推出的人工智能技术,旨在为产业数字化装上“最强大脑”。

  ET工业大脑通过对企业供、研、产、销全链路数据的分析,提供数据智能型的工具,优化从企业信息化到制造装备、生产物料、物流运输、人力资源、数字化设计、模拟仿真、数字化控制等各个环节,利用AI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如在供应链环节,通过对历史销量数据、订单数据等的智能挖掘,对销量进行精准预测,对库存进行分析和优化,最大程度实现最低库存及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在生产环节,在对制造过程数字化描述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不同参数变化对设备状态与整体生产过程的影响,并根据实时数据与现场工况动态调优,提供智能设备健康管理、工艺参数实时推荐、生产调度等功能,为生产现场管理、精益制造提供强大工具。

  目前,ET工业大脑已经成功服务了协鑫光伏、中策橡胶、正泰新能源、攀钢集团等数十个工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创造利润数十亿元。在此基础上,ET工业大脑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协作平台,面向工业领域招募上千家生态合作伙伴,帮助合作伙伴轻松实现工业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建模,并快速构建智能分析应用,实现智能制造成功案例的规模化复制,打造智能工厂,加速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案例10.高新区(滨江) 努力成为全国数字治理示范区

  高新区(滨江)推行“数字治理”,条件得天独厚,需求极为迫切:全区数字经济发达,地域面积不大,人口结构年轻化,学历层次高;同时干部编制少,事多人少的矛盾突出。

  因此,在今年1月,高新区(滨江)提出了建设“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国际滨江”的目标,其中“数字滨江”就是要实现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双强。锚定这一目标,高新区(滨江)以城市大脑“双月攻坚”行动为契机,从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和政府亟需解决的事情入手,不断以小切口来推动大变化,探索了一批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直达群众的应用场景。比如“无人智慧审批”,实现了企业申办全天候“分钟办”;“一码解纠纷”,开创了“诉源治理”新思路;“线上122,交警变小哥”获得群众广泛点赞;“经济主体大数据平台”,实时全面掌握企业登记注册、开票纳税、迁入迁出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滨江)更是明确提出了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示范区的目标。未来工作中,该区将打造一站式、一键通的政务服务系统,并推出更实用、更管用、直达民生的基层治理场景。比如积极做好“亲清D小二”试点工作,形成街道、平台智慧服务和数字治理的典型案例,为打造“杭州D站”贡献滨江智慧和滨江经验。在涉企服务方面,将率先试点运行“滨江D站”“园区D站”,力争成为撤销实体化行政服务中心的“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