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市镇宋市村不少村民发现,村内的宋市直河帮岸两侧出现了不少粉色卵,担心这卵有毒,可能危害水质、影响人体健康。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奇怪的物种呢?
8月12日,记者来到了新市镇宋市村直河附近。发现帮岸上、水生植物的茎秆上、木船的船身上,只要是不沾水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粉色卵的身影。不少村民表示这些粉色的卵,都是一种类似于田螺的螺类产下的,不过这种螺相较于田螺个头大了不止一倍。每到晚间时分,时常可以发现不少螺爬上帮岸产卵。在直河边住了十几年的村民宋慧荣说,从未见过这类螺,曾有部分新居民告诉他这类螺可以吃,不过他看到这类螺产下的粉色卵后,碰都不敢碰了。
同样住在这条河附近的村民房明山说,早在一个多月前,他就发现了此类螺的踪影。最近更是越来越多了,且靠近河岸处还有不少小螺蛳的身影。村里老一辈人称这极有可能是福寿螺,不过具体是什么物种,也不敢确认。
这类螺究竟是不是福寿螺呢?记者也咨询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杨亮杰,他表示这确实是福寿螺。“福寿螺原产于南美地区,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食用水产品引进我国,后来又因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破坏作用,被列为了入侵物种。”杨亮杰介绍,福寿螺不光食量大,还会咬食农作物,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而且其繁殖性极强,粪便还会污染水体,因此被列为最具危害性的外来物种之一。每年5~8月是繁殖盛期,在水温适宜时,每15~30天产卵一次,每次产卵100~200粒,卵产出7~15天后孵出幼螺,因此靠近河岸处时常出现幼螺。
不少人会将其误认为田螺食用。福寿螺虽然无毒,但其却极容易感染寄生虫,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若是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该类寄生虫入侵人体后,会活跃在内脏、脑部并感染神经中枢。“可能会引起发热、腹泻、头痛等不适症状,对人体危害较大,建议不要食用。”杨亮杰说。
其实福寿螺作为引进物种,原先并不为人所熟知。2006年因某酒楼加工福寿螺时,处理不当导致其中的广州管圆线虫未被彻底杀死,70人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该事件一度轰动全国,因此福寿螺也成了“网红”。尽管已被多个城市明令禁售,但是因福寿螺含肉量高,价格低廉,仍有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赚钱,用福寿螺冒充田螺销售给顾客食用。2017年,一位网友在网上自述了自己吃福寿螺后,导致颅内寄生虫感染的经历。在半年内,她就接受了6次腰部穿刺治疗,打点滴300多瓶,吃了十几盒打虫药。因为大量使用药物和激素,本已怀孕的她也不得不选择流产。
究竟应该如何辨别福寿螺呢?杨亮杰表示,福寿螺个头较普通的田螺大一些,最大的可以达到三四两,其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福寿螺的椎尾平而短促,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的螺盖偏扁,田螺的螺盖比较圆;福寿螺的卵呈粉红色,田螺的为透明色。
针对村民担心的福寿螺是否需要消杀问题,杨亮杰表示:当温度低于6℃时,福寿螺就会自然死亡,因此在德清其越冬较为困难,不需要采取特别措施进行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