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德清名片”
时间: 2018-12-13 来源: 作者: | 记者 宣宏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村委会与农户签约“股票田”

沈家墩村保存的当年“股票田”档案

三合下杨被征地农民领到生活保障金

全国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签约

德清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拍卖现场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改革开放就是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突破后,成为农村改革的发端,其中最根本的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德清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敢为人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打响了“德清名片”。这里撷取了我县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几个片断予以展示。

  1999年,改革开放20年后,我县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农民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承包的土地闲置了,而搞种养业的农户希望扩大规模,需要更多的土地。一边是闲置,一边是需求,受土地制度的制约,难以调和。在这一矛盾面前,钟管镇沈家墩村村干部想出了办法。他们以集体的名义与农户签合同,把160户农民的210亩土地包租下来,然后通过招租投标,租给种养业大户。这些招租的土地平均每亩年640元,村留90元服务费,其余550元返给“出租”农户。这一“创举”,既使种养户获成片农田取得规模效益,又使原种粮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放心外出赚钱,每年获得稳定租金,双方利益共赢,皆大欢喜。这种土地租用形式后来被形象地称为“股票田”。“股票田”从沈家墩村开始向全县及各地逐渐推广,声名鹊起。

  随着城市的扩展、国家基础设施的兴建,涉及到土地使用问题,需要征用农村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处理好建设需要与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为此我县由点及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攻破一个个难题,取得了圆满成功。2005年1月8日下午,三合乡下杨村和乾元镇联星村的356名被征地农民开开心心地领到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卡”,其中143位60岁以上的老人当天就领到了保障(或补助)金。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为以后的建设征地工作打下了基础,妥善解决了发展建设土地需求与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之间的矛盾。

  2015年,我县在农村土地改革中作出了惊动全国之举。这一年是酝酿已久的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的启动实施之年,我县在紧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审慎求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有了突破。8月19日,我县以协议出让方式完成了全国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该地块位于莫干山镇仙潭村,原为镇集体所有的土地,面积4040.9平方米,原企业破产后土地、厂房一直闲置。经公示,德清县莫干山镇醉清风度假酒店以307.11万元取得该宗地40年的使用权。9月8日,又敲响了全省第一锤,以拍卖方式成功出让了一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该地块位于洛舍镇砂村村,面积19.94亩,规划用途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拍卖竞拍激烈,最后经过24轮竞拍,砂村本地商人林国祥以1150万元的价格成功获得了该宗地40年的使用权,实现了成功入市。这两块土地的成功入市,为推动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了个好头,是创新之举,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打响了引人瞩目的“德清名片”。

  土地制度曾被比喻为“红线”,触碰不得。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或许还被“红线”禁锢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后,德清人顺应改革潮流,厚积薄发,才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