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文字:   打印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德清模式”进阶记
时间: 2018-10-24 来源: 作者: | 整理人: 记者 王福田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讲述人: 德清县科技局 秋秋

  我是一名唱着“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歌谣长大的90后,我不曾亲历改革开放的序幕,但我常听老一辈讲起那“春天的故事”。今年五月,我有幸跟随县科技局领导和科技金融时报的记者一同,探寻了与改革开放同龄的科技成果转化样本——德清模式的进阶之路。那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德清模式”进阶记。

  故事还得从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说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春风吹到了德清。当时的国营德清砖瓦厂由于资源紧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德清砖瓦厂管理层一致认为,应审时度势寻找新的出路,企业组织人员兵分五路,赴各地的科研院所找项目、求合作。通过浙江省科委等部门的牵线搭桥,1978年5月,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找到了“晶体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项目。同年6月,企业注册新设立了德清县电子器材厂,建立了电子新产品试制小组,选派骨干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久,在德清砖瓦厂自制的单晶炉里,“长”出了第一块合格晶体,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成功。1983年10月,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德清县电子器材厂正式成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齐心合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国内最早开发生产铌酸锂压电晶体材料的企业。主导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远销海内外,生产经营业绩创造了连续五年每年翻番的奇迹。

  1984年4月,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严东生,在德清县电子器材厂进行调研时,对“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德清首创的“产学研”相结合方式,是我国科技战线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科研与生产最新最有效的紧密结合。就在这次调研时,他把“产学研”相结合称之为“德清模式”;并欣然题词:“协同开拓,外向发展”。

  德清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尝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甜头。德清第一耐火材料厂、德清粉末涂装设备厂、德清新市生物化学厂等一些设备旧、产品老、效益差,或生产经营困难重重的企业,通过共建“科研生产联合体”,应用先进技术、开发新的产品,企业在摆脱困境的同时,还成为了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

  进入崭新的21世纪。在深化“德清模式”的实践中,全县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尤其在机制创新、政策完善、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使“德清模式”从最初的“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政产学研金”的新体系,德清模式达到了一个新高地。2012年8月德清获批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州莫干山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17年9月,德清升级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截至目前,德清已有580多家企业与16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逐渐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基础上,孕育而生了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德清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3.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2%;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87.7亿元。德清正在以莫干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依托特色小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乡镇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新模式。

  40年的改革征程,“德清模式”挽救了一家举步维艰的砖瓦厂,书写了起死回生、华丽蝶变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佳话,同时创造了一个个企业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奇迹。“德清模式”的萌芽和成功实践,无不体现了德清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然而,这也正是改革的精神。从科技强到产业强、从经济强到国家强,当下,我们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作为日渐成长的90后,作为科技部门的新力量,更应该不忘初心,肩负起继往开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