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
文字:   打印

春风化雨四十年 文化惠民遍地花
时间: 2018-10-18 来源: 作者: | 记者 王钰涵 吴志豪 文 姚海翔 图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化是衡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尺度。

  改革开放40年,顺应百姓需求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丰富文化生活的转变,德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图书馆、电影院、乡村文化礼堂、市民活动中心……一个个建筑载体,让我们目睹了德清人民文化生活的巨变。

  书香浸润一座城

  10月16日,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从德清县图书馆副馆长杨敏红手中接过一纸聘书,成为第22位驻馆作家。“能拥有如此‘高大上’的图书馆,我想德清人民是幸福的。”成为驻馆作家后,张抗抗做客“春晖讲堂”开堂做讲。与文坛大咖面对面交流,这在德清不是新鲜事。

  2015年4月,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蒋子龙成为图书馆首位驻馆作家,之后刘醒龙、资中筠、苏沧桑、秦晖、顾彬、何建明等名家先后应邀驻馆。该项目获得2015年中国全民阅读优秀案例一等奖。

  “驻馆作家”“春晖讲堂”“走读德清”“裸心阅读”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把最鲜活的文化和读书理念传递到百姓身边。免费办理读者证,畅享海量信息资源,家门口享有24小时自助借还图书馆……借阅方式的“零门槛”,让更多市民爱上阅读。

  有了书香的浸润,提笔写作的本土作家越来越多。“一座城、一个人、一本书”的活动已累计举办了17场,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有双鬓发白、笔耕不缀的赵长根,也有青年才俊朱炜,老中青三代文学爱好者常常擦出灵感的火花,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等不同载体“百花齐放”。

  文化礼堂增活力

  75岁的孙杏松是雷甸镇朝花艺术团团长,当地的“文化名人”。2003年从企业退休后,老孙一门心思扑在创作上。《党员爱读新党章》《快乐奔小康》《村民守则十不忘》……在他的带领下,50多位草根明星登上文化礼堂舞台,为百姓带去欢声笑语。

  如今,穿梭在农村,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农村礼堂成了村民们精神享受的新乐园。乾元镇金火村结合俞平伯纪念馆和非遗馆的元素,让文化礼堂韵味十足;禹越镇杨家坝村利用当地传统皮影戏元素,彰显民间艺术之美;莫干山镇后坞村把原来的大会堂进行改造,展示山里人家生活,变成旅游文化景点……一个个小村庄,因文化力量的注入愈发活力焕发。看书,听讲座,看演出,跳排舞,拉家常,村民们的文化生活都能在文化礼堂得到满足。

  “以前大家习惯于在家打牌、看电视,现在大家都希望来文化礼堂,这里天天都热闹。”禹越镇三林村村民沈寿昌说,文化礼堂已经成了增进村邻情感的一条纽带。

  亮相城乡大舞台

  4月25日晚,夜幕下的国家大剧院灯光璀璨,新编越剧《游子吟》情动天下。这是自2013年现代越剧《德清嫂》之后,我县的越剧作品再度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殿堂。在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上,这两部越剧作品也是齐齐亮相。

  59岁的杨佳英是清溪越剧团团长,负责《德清嫂》《游子吟》两部越剧“草根版”的演出,“边学边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百姓看到精彩的越剧大戏。”由本地文艺工作者演出的“草根版”,以“文化走亲”“道德结亲”的形式在县内外的乡村大舞台上巡演。

  既上得了城市大剧院,又在乡村小舞台遍地开花。“还戏于民”,为群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续了越剧文化在乡野民间的发展文脉。

  此外,由文化馆文艺骨干参演的《拍电影》《捉放鸟》《老马不傻》等20多个小品频频亮相央视舞台,也让全国观众对德清有了全新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