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文字:   打印

一座山两变身牵连三代人
时间: 2018-10-17 来源: 作者: | 整理人:记者 王福田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讲述人:县教育局 沈剑

    家乡德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宋代文人葛应龙道: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从古至今,德清都与绿水青山结缘。县内的一座山:莫干山,不光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布满了改革开放40年的印记,见证着绿水青山间的德清改革故事。


    我曾经望着青山空兴叹。开门就是山,迈步就是坡,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依靠竹山繁衍生息。交通的闭塞、土地的贫瘠,基础设施的落后,生活并不富足。在我爷爷这代人,莫干山区农民土地少,平均每人只有两分田,大大低于县平均,农民因吃不饱而挖空心思上山种粮。这种毁林种粮、开山要粮的开发模式,既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坏家园,也没能改善生活。爷爷总说,年轻时,每天天蒙蒙亮时就上山砍毛竹,捆扎好后,运气好的话,能沿山路顺利滑下,但是,更多的时候,需要人力搬运,中途常常会意外受伤。手臂上、背上、腿上的累累伤痕,都是从事背毛竹等重体力活留下的印记。尽管这样,这点微薄的收入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


    村里年轻人眼望着这一片青山空兴叹,他们看不到出路……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遍大江南北,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拥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德清开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下工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德清政府鼓励人们改革创新。


    大山深处的叔叔,不想走爷爷的老路,敏锐地嗅到了政策先机,看到了出路,想到了大山的馈赠——利用青山资源开了一家竹拉丝厂。利用自家的厂房生产,“轰隆隆”的机械声打破了山里的宁静,在叔叔耳里成了致富的协奏曲,金黄色的竹拉丝铺满了房前屋后,在叔叔看来就像闪闪发光的“金条”。每年十多万元的收入让村民们向他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原本清贫的家庭一下子实现了变身。村里的竹制品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冒起。熏洗竹拉丝需要大量使用双氧水和硫磺,这些化工材料的使用让流经这里的潺潺流水不再清澈,幽幽绿竹不再茂盛,下游的水库也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下游的水库,德清县委、县政府于2005年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2011年又出台《进一步深化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引导下,叔叔家这样的工厂全部关闭或外迁。污染企业的关闭,让莫干山麓的污染源减少了,但是,也暂时减少了许多居民的收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2014年,德清县的城乡体制改革拉开了帷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改革的推进方向。城乡体制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农村资产,尤其是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让山区的人民看到了致富的转机。叔叔所在的村,在2013年,村干部将土地进行流转,并在2014年成功引进高端酒店,酒店的引进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让大学毕业归来的哥哥看到了民宿产业的前景,利用自家的老屋,办起了民宿。因为工厂关闭而外出闯荡的叔叔也回家当起了管家。渐渐地,这样的村民越来越多,曾经的机器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游客的赞叹声,村民的欢笑声……


    土地“活”了,游客多了,村民富了。如何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智慧的德清人继续在改革的路上探索。“一把扫帚扫到底”扫出了美丽村貌、“一根管子接到底”接出了水清山美,制度的不断革新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最好的实践。曾经对青山失去信心而外出的村民们开始陆续回山创业,他们懂得了“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的道理,主动加入到创建“两美”德清的队伍中去。


    一座山两变身牵连三代人,见证了德清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传奇。四十年,斗转星移,改革骨髓入心间,四十年,上下求索,而今迈步从头越!德清,一定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智慧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