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微信朋友圈中有各种“晒”,除了晒地信大会“彩色巨蛋”,还晒各种堵车、人流,从乡村晒到城市,从德清晒到国外,似乎不晒不叫过节。晒孩子、晒吃喝、晒自拍,成了过节的常态。忽然突发奇想,假如四十年前就有微信了,今天的人拿着智能手机,穿越到1978年,那么四十年前的微信朋友圈会晒些什么呢?
按今天人们的习惯思维,炫富是首选题材,但是,当时还不敢大胆炫富,必须换一种形式,虽然不敢炫家里的富,但炫村里、单位里的福利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当时的富,现在看起来是那么穷。1978年,黑白电视机尚未普及,但炫富党已经按耐不住村里、单位里那台黑白电视机了,要炫给朋友们看。而电视里放的戏曲,属于“二次元”范畴,林妹妹一定会被晒成网红,当时闻名江浙沪的德清越剧团也一定是被炫被晒的对象。
那时候,“马尾巴的功能”刚刚成为“过去式”,人们的兴趣已经转移到究竟什么是真理的问题。电视机的功能有多大?当时大家开始有了用实践检验一下的共识,村里有什么通知,单位有什么事情要碰头,只要在电视开播之前,在电视机前将事情说一说准行。要知道,那时候的白天电视没节目,晚上才开播,吃罢晚饭,全村的人十有八九会聚集到电视机前。
当然,无论哪个年代,晒新衣裳永远是主题。男女青年最爱晒是“的确凉”衬衫,男的晒白色“的确凉”,女的晒粉红色“的确凉”。你问他们穿着这种“高档衣裳”有多凉爽?他们一定会神秘兮兮地说:的确凉,真的凉。
如能晒出一双丁字形皮鞋的主,就是当时的“富豪级”,晒出一辆脚踏车堪称“土豪级”,至于录音机、录像机,那时尚属从香港飘来的“传说”。在1978年,除了德清西部几个乡镇和当时的县城城关,其他乡镇根本看不到汽车,谁若有拥有一辆汽车的梦想,一定会被当作“痴人说梦”,于是,山里人晒拖拉机,水乡人晒挂浆机,视频里都发出“突突突”的响声。
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意识到1978年的德清砖瓦厂会“出大事了”,而且是影响深远的大事,所以,当时没几个人会将砖头瓦片与从未见识过的电子产品拿到手机上晒,即使晒了,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但是,晒电风扇的兴趣还是蛮高的。当时民间组装电扇的念头已悄悄萌芽,勾里的皇后电扇、城关的民生电扇在这种思想激荡下酝酿发酵。如果1978年就有微信,那么晒德清人自己组装的电风扇,一定是德清的一大特色。
无论哪一代人,晒家里的小孩子,永远是兴趣所在。套用北方朋友的话来说,娃是拿来晒的。如今四十来岁的人,当年童年时的照片是怎样的?全是黑白的,且尺寸很小,大多在照相馆拍摄,背景是假的西湖、假的外滩,即使上了彩,也是假的彩照,虽然今天看上去是那么土气,但当时给人好洋气的感觉,并不影响父母拿出来晒。假如谁有照相机拍的实景童年照,称得上当时的“土豪”,因为一部照相机相当于普通职工半年工资,一卷公元牌黑白胶卷要2块钱,那时一个学徒工的月工资才15块。
如果早年就有微信,1978年是晒的大节点。1979年及之后,可晒的内容暴发式增加,彩照、彩电、彩色皮鞋、雨披、收录机、计算器……这些今天极为平常普通的商品,都是从那时开始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的,即便像折叠雨伞这种极其普通的雨具,在1978年前,几乎所有的德清人都没有见识过,此前的德清人出门,携带的都是竹柄的油布伞或笨重蓑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德清中东部开始浇筑水泥村道,脚踏车需求井喷式增长,人们可晒的世界一下子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