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文字:   打印

防风氏们,或没想到必须“五谷丰登”
时间: 2018-09-29 来源: 作者: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德清人经常谈论一个话题:良渚文化为何会衰落?这些天,我们天天可见“五谷丰登”的新闻。或许,在丰收时节谈论良渚文化的话题更有特别意义。

  良渚文化表明,距今5300~4500年左右,包括德清在内的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已经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

  为什么如此发达的文化会突然消失,直到1936年才被发现?

  至今,人们仍在争论。

  有说,是海水入侵摧毁了良渚社会。此说认为,当时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余杭、德清一带的平原,除了少数高地和山头外,其余的土地沦入汪洋之中。地被淹了,良渚先民只能迁移。所以,如今舞阳街道一些地方深挖下去,还能发现水灾痕迹,淤泥、泥炭和沼泽层,阜溪街道一些地方往下挖掘数米深,尚能挖出细腻的沙泥,堪比海边沙滩。或许,这也能帮助解释历史上德清县城最初的择址,会选择在乾元下兰山至洛舍东衡的沿山一带,就是因为水利与水害的取舍。

  有说,是洪涝灾害击败了良渚先民。此说认为,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区气候由寒冷变得温暖湿润,导致降雨量明显增多,水患不断。防风氏治水抗洪的故事至今仍在德清民间流传。但在气候变化的大势下,良渚先民最终不得不大规模地举族迁徙,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突然消失。

  有说,是战争导致了良渚社会的衰竭。良渚部族本来在当时是最发达、最强悍的一支,但是由于贵族首领的日渐奢靡,普遍追求享乐型的社会生活,非生产性的劳动支出占有相当大的社会比重,比如玉器制作水平之高,高得连今天的人们也无法想象这些玉是从哪里弄来的,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人们将精力过度放置在琢玉生产上,让社会基层越来越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抵挡不了外敌的入侵,内忧加上外患,最终让良渚文化走向了消亡。

  而另有一种说法,非常直白,却击中要害,更值得我们深思:归根结底,是良渚先民的主食过于依赖水稻。一旦水稻歉收,文明自然无法延续下去了。

  虽然今天我们种植连片的水稻,种植连片的麦子,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规模生产的先进方法,但有学者认为,在农业生产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种植单一品种的粮食作物,比如水稻,却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水稻,自然要靠水,但洪水频繁来袭,就成了灭顶之灾,会对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造成全面摧毁。所以说,“一谷丰收”,远不如“五谷丰登”安全。今天我们经常说,鸡蛋不能同时放在一个篮子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良渚先民一旦遇到水稻歉收,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历史上,许多文明的神奇消亡,或都与单一品种的粮食种植模式有关。

  有人说,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与中原地区多品种农作物种植的文化习惯紧密相关,水田旱田各自种植相应的植物,还因季节不同,选择种植秋收作物,还是夏收作物,混作、套作、连作的方法近乎今天我们倡导的生态种养。主食作物的多样性大大增强了古人的抗风险能力。

  古人之所以强调五谷丰登,或在告诉后人,多样产品的丰收,才能更长久地延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