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知青“回乡”探亲 重温激情岁月
www.dqnews.com.cn 2018-06-20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一双双手紧握在一起,一双双眼睛急切地寻找着40多年前的痕迹。昨天上午,10名老知青怀着眷恋之情,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挂念,回到了他们的“第二故乡”——钟管镇三墩村。

  当天上午8点左右,老知青陆续到达钟管镇三墩村,此时,村里老老少少还有住在附近的几位知青已经聚在村委会大门口等候多时。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大伙儿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相互拥抱握手。

  “看!这是我当年住的仓库房位置,如今都是成片良田了。”“这里是我们搞双抢的地方,现在村庄集聚,一块块良田都连成片了。”知青们纷纷找寻自己熟悉的地方。

  今年71岁的杨兆璋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老知青,40多年来,无时不惦记着三墩村那个叫“长安”的地方,偶尔做梦也会梦到自己在村里和乡亲们一起劳动的场景。

  杨兆璋说,当年自己身体弱,胃不好,村里的父老乡亲还请来土郎中为自己看病。而在大队领导的关心下,安排了在供销社下伸店打理的活。小店背后的小仓库,曾经就是自己睡了四五年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点个油灯,挑灯夜读是他抹不去的记忆。而如今则成为了一片良田,虽然没有了老房子的痕迹,但这份有温度的记忆一直留存在杨兆璋心头。

  听闻知青返乡,同样对知青岁月有着深刻记忆的三墩村人罗永昌也特地从县城返回自己的家乡。“这帮自家人,曾给我们平静的小村带来了激情,也陪伴了我们这一代农村娃的成长。”罗永昌站在杨兆璋身边感叹道,杨大哥曾经就是自己很崇拜的一位知青,因为他有着当时农村青年无法拥有的才艺特长,那就是吹了一把好笛子。每当太阳落下、农户炊烟冉冉的时候,悠扬的笛子声便从下伸店里飘出来,给闲下来的村民送上诸如《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民新歌》《山村迎亲人》等曲子,成为了当时一道别样的风景。

  而对当时的农村来说,知青的到来,带来了农家生活的激情,也为农村娃带来了知识。罗永昌表示,1969年第一批来到村里的知青孙国强,来到村里后,成为了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不久便当了民办教师,成了其四年级时的老师。当时孙国强身材高挑、气质文雅、言语斯文,在规定课程结束后,还会讲《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故事,把那一批乡下野孩哄得服服帖帖。此次,孙国强未能返乡,但是见到同样来下乡的孙国强弟弟孙国民,一样像见了亲人一般,好好寒暄了一番。

  在三墩村,知青们步行着,边走、边回忆、边聊天“正是在下乡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学会了很多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三墩村人用他们的淳朴和善良温暖着我们,这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珍贵情谊。”老知青们纷纷感慨道。

  据了解,这是老知青们第一次返乡相聚于三墩村,在追忆往昔的同时,知青们还去看望了原大队支部书记罗小毛的爱人罗云娥。40多年过去,时间在走,景色在变,但这一份乡愁和记忆,像一壶酒,越久越醉人心。

  “希望今后能多回‘家’聚聚。”老知青们感慨道。据悉,在当天的活动中,老知青们还参观了三墩村公园几个节点建设,大伙儿纷纷为美丽风景点赞,并开展讨论,为乡村美丽建设建言献策,助力乡村发展,并祝愿这第二故乡越来越美。

作者: | 记者 俞晓勤
分享到:

相关稿件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美丽中国长江行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想象一个没有电力的中国
《投资家说》第三集 投资的“蓝海”
《投资家说》第二集 投资跨越国界
《投资家说》第一集 新常态下的投资
投资家说
习近平将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破格的人生
为梦想而出发
“发现双创之星”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2-8889090

投稿邮箱 dqnews@163.com

联系地址
德清县武康街道云岫南路58号
德清县新闻中心新媒体部

邮政编码 3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