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多,像往常一样,家住民心小区的许阿姨带着女儿小英(化名)来到位于祥和二区的自信工坊。女儿整理弹簧,母亲打下手,配合默契。若不是讲话时的语态透露了小英智力残疾的信息,光就冲着她那股子认真的劲儿,你很难相信,小英是一位残疾人。
小英今年39岁,从没独自一人出过家门。但自从2015年4月到彩虹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办的自信工坊之后,她认识了许多和她有着相似人生经历的新朋友,大家一起做手工,一起说说笑笑。
对于残疾人家庭来说,梦想可能是吃饱穿暖,有一份工作,甚至是能与人正常交流。为了助力他们实现这样的梦想,过去三年,县彩虹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祥和社区共同筹建了“自信工坊”,让残疾人也能平等地参与工作,享受有尊严的生活。
创办初期,家人不敢放下心理包袱让残疾人出门工作,工作人员就一次次上门劝说。为了给残疾人找一份既安全又简易的手工活,工作人员多方寻找、四处奔忙。经过几个月的对接,最终为残疾人找了一份整理弹簧的工作:每整理一盘可以获得6毛的工钱,大约10分钟就可以做完一盘。
眼下,在自信工坊内上班的残疾人共有17名,他们大多居住于附近的祥和、群安、永兴等社区。让人欣喜的是,三年来,在社工持续地引导下,不少残疾人的生活能自理了,会独立购物了,会与人沟通了,会协助社工一起做公益活动了,陆续有11名小伙伴走出自信工坊,在社会上找到了新的工作。
工作之余,出去的小伙伴都喜欢“回家”看看,希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于是,彩虹桥又成立了一支名为“向阳队”的助残志愿者队伍,武康街道青年志愿者们也加入其中,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更多残疾朋友。
看着阳光开朗的小军(化名),在三年前,还是一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粘着妈妈的“大男孩”,恐惧社交,不愿出门。如今的小军不仅顺利走出工坊,在企业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还结了婚,成为了一名助残志愿者。上周末,工坊组织户外活动,因为妻子喜欢吃桑葚,小军还专程带上妻子一起参加。“如果没有自信工坊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小军说。
为了彻底解决代加工产品的不稳定性。今年以来,彩虹桥还创新模式,自主寻找开发适合残疾人的产品,并形成自信工坊自主品牌。在县残联和武康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自信工坊最终以笔的组装和销售为主要产品,打造了我县助残扶残的品牌项目。该项目还列入湖州市首例自产自销的庇护性产品,进入政采云采购平台。
“残疾人教育引导的路,我知道并不好走。”谈及今后,工坊总干事郑国芳说,她希望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一门技能,变得更能干、更自信。这是一条漫漫长路,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残疾人的行列中,让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更多温暖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