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杨柳,“假装”来自于南宋
www.dqnews.com.cn 2018-04-16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八月江南”先生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叫“昔我新市,杨柳依依”,读者不妨上网品味其中之雅趣。四月的新市,杨柳浓翠,许多历史文化,在柳色中被复活了一般。如果没有柳树这种载体的提醒,我们几乎要忘记古代的新市还有那么多值得记忆的人文景观。可惜,现在我们看到的杨柳树龄都不大,数量也不多,若要借助杨柳触发的思绪,来拼接历史的碎片有点困难,所以,作者看那些柳树,会“间断性地”构成乡情诗怀的风景线,童真般地当它“假装”来自于南宋吧。

  南宋的新市在杨万里眼里是诗意的,尽是柳条上的春光,花丛中的童趣。为什么南宋的新市会杨柳成荫?笔者有一猜测,那是生态环境的需要。隋唐起,运河岸边之所以广栽杨柳,是因为杨柳有“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之说。

  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大臣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树,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种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当然,那是小说中的故事,可否当真另当别说,给人启发的是,杨柳之美,杨柳之实用,值得今人再认识。或是从隋唐运河时期起,运河边的新市古镇已经遍植杨柳,杨柳不仅成了运河两岸的风景线,也成了新市的一大风貌特色。

  如今,我们的生产力水平高了,许多古人难以做成的工程,在今天已经轻而易举,所以,常常容易犯下轻视生态的错误,像对于柳树这种乡土树种,多年来我们视而不见,因为它生命力太强,反而视作草芥。有时还不远千里,引种热带地区才能够存活的所谓珍贵树种,结果只能是温室里的娇艳,只能看看而言,没有实际的生态意义。

  据报道,最近,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青浦淀山湖的船上谈到了驳岸这个“小问题”。他认为农村河道应是自然驳岸,旁边长着很多水草,小鱼小虾自由进出,但如果照搬城市方式,砌一大堆石岸、水泥岸,“小鱼小虾藏身的地方都没有,活生生把一个很丰富的自然生态变成人造的东西,这对生态破坏性非常大,而且也不美观”。

  其实,乡村中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内港河道,非常适合栽种杨柳、水杉这些亲水树种,既能挡浪防风护堤,又生态美观,尤其是柳树,就地取材,容易操作。如果说有困难,只是我们的思想认识到不到位的问题,行为动作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李强在视察上海农村时,要求改变简单把自然驳岸都改成硬驳岸的做法。他一再提醒相关负责人,乡村设计要注意特有的“景观”,水岸、桥梁等设计建设,要在工程性要求基础上,更加注重景观性要求;城市河道改造也要借鉴吸收乡村的好传统,而不是相反。

  新市从西栅漾到西河口沿岸,长长一排的柳树,风一来,袅袅如舞。这入眼的景观,成了“八月江南”走心的文化。相信,这不止是“八月江南”一个人的独有心得,而是无数路过这里的行人的共同感受。虽然这排杨柳不是南宋的柳,但“假装”从南宋起就种在那儿了,你就能产生敬畏之心。对待每一棵乡土树种,我们若有这样的情怀,相信德清的城乡才能真正彰显特色,真正变美。

作者: | 一人
分享到:

相关稿件